[摘要] 近十余年来,教育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类民办学校得到迅猛发展。民办学校之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在许多领域引发了许多问题,我们可从国外私立学校之发展轨迹中获得某些启发。国外私立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完备、内容齐全的系统,因而借鉴国外私立教育的模式,对促进我国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不无裨益。 时代落差造成的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现代化变革,其形式上的模仿并不等于已认识到了西方近代私立教育的真正内涵。由于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并非是传统社会的自我演进,而是在西措施文化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冲撞交融中整合而成的,从已经凝固的文化心理、情感和观念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对西方文化产生某种抗阻。在私立教育中,往往是封建思想的束缚依然故我,培养的只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的“新人才”。立法不过是极力模仿西方教育法学制度而已。这就使得在磨难中产生的近代中国私立教育陷入既丰富多样又肤浅粗糙的困境,最终难以形成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严密的私立教育法学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教育逐步发展,但中国的民办教育,真正具有法学保障是以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2002年底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立法的完善,使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蓬勃的大发展时期。由此可见立法关于教育何其重要,尤其是民办教育。 三、经费来源的比较 西方国家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校自筹,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费收入 是私立学校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例如,在美国,私立中小学学费收入占学校经费的80%~90%,而且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私立高等学校,其学费收入占学校经费的比例也不同。在日本,依靠学费办学是私立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日本国、公、私立高校之间一个重大区别。私立高校以学杂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占70%以上)。国公立高校则以政府经费预算为主,其所占比例超过80%,而学杂费只占收入的10%左右。所以,如果仅从经济上去略论,那么便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日本私立高校主要是依靠广大学生发展起来的,与学生家庭有密切关系,这也可以说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各国私立学校学费收缴的数额有一个限度和适度,必须考虑到私立学校与学生双方的利益,既要使校方在人才培养的费用上保持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同时也要为学生及其家庭所接收。正是这样,西方社会的私立学校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2.社会捐助 主要有私人捐助、学校毕业生给予学校的捐助以及慈善民间团体和教会的资助。在各种私立学校中,私立中小学得到的社会捐助额较多。在美国,社会捐助成为私立大学的重要来源。美国联邦和个各州有较完善的税收制度,随着财产的增多,税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捐赠给非营利性学校的财产和款项可以免税,这对个人财产及资金的投向起了较好的引导影响。在美国,社会对私立学校的捐助主要以基金会的形式来进行。毫无疑问这对改善私立高校的办学条件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会限制私立高校的发展,使学校为了得到某种捐赠牺牲自己的利益,投其所好。如根据捐赠人的意愿调整专业、出让资料设备等,冲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发展规划和秩序,降低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质”。 3.科研经费 有这种经费来源的亦仅限于私立高等学校,它们可以从各国政府和公司得到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经费。私立大学在政府或大公司的科研招标中,可得到相应的科研经费。公私立学校都可参加这种竞争,但能争取到科研经费的主要限于有科研实力的私立高等学校。 4.校产经营收入 一些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私立学校还有一定数量的校产经营收入,包括房地产、书店、场地、设备出租等,其收入用于学校发展或纳入学校基金的部分可享受免税待遇,否则需照章纳税。一般私立中小学这种经营较少,较多的为私立大学。 5.政府补贴 西方国家为鼓励私立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私立学校大都给予一定补贴。在澳大利亚私立学校的总经费中,大约有13%来自国家补贴。美国公立中小学约有90%左右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而私立学校只能得到10%的政府补助。在英国,郡办学校的经费来自公共费用,其中80%以上由地方当局划款,其余的由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的需要进行安排。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一种)不能直接得到政府资助,地方当局根据学生家庭收入情况以及这些学生进入这类学校的人数补助一定的经费。 四、解决办法 中国的民办教育,总体而言,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单一,个人及家庭交纳的学费几乎是学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办学成本不断攀升,收支难以平衡。经费短缺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要改变局面,解决问题,借鉴西方私立教育很有必要。 1.立法至关重要 从美国私立教育发展来看,政府在与私立教育的关系上扮演了一个很恰当的角色,从制度上保证了私立教育的利益。在法学地位上,政府保障了公立、私立学校间无异同,都拥有同样的法学地位;在公共资源享用上,联邦政府不插手各州教育的事务,给予学校很大的自主权和平等的资源分配,彼此间的权限、职责范围界定得非常清楚。政府在教育市场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调节影响,私立教育机构也因为有了办学自主权和政府的制度保障而获得了办学所需的财力、物力支持,与公立学校按照法学、制度的规范在竞争中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如果也能如此,经费短缺便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2.加强服务创收 当前我国民办学校服务收入在经费中占有的比例还很小,民办学校要合理高效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创收能力,通过从事辅助设备的经营业务,如学生宿舍、供膳设施、其他校内商店、旅馆、医院、房地产、设备出租等获得办学的一部分收入。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教师、试验室、试验设备等,加强民办学校科研力度,积极参加经济和社会生活,支持公司技术改造,扩展科技创新,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资金总量的供给。 3.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公司的紧密联系,争取公司积极投入资金,参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民办高校在教学的同时可开展与公司的合作,与公司一起兴建科学园区,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与私人公司签订科研合同,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与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直接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获取利润;为公司提供咨询根据公司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通过开办短期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专业技术提高培训等方式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获取经费收入。吸引公司和公司教育集团投资办学,私营公司乃至较大规模私营公司集团的出现。 五、发展趋势的比较 西方国家虽然都有私立学校,但各国私立学校的数量和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却很不相同。现举三例加以说明。 德国私立学校较少,全国私立学校的数量和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学生都不到总数的10%,其中初等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数量最少,约占同级学校总数的1%左右;完全中学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12%。在这两类学校中就读的学生数分别占同级学生总数的1.5%和13.4%。近几年,特别是两德合并之后,东部地区私立学校数量增多,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私立学校比例会有较大变化。德国私立学校数量少,在校学生更少,这与政府对私立学校控制较严关系密切。 荷兰由于一贯奉行对私立学校的开放政策,因此民办私立学校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在私立初、中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一直保持在70%左右。 英国具有悠久的私立教育史,英国共有2342所独立学校,容纳了就学总人数的7.5%。近年来,由于经济衰退,保守党政府日益陷入危机,社会对政府教育政策的批评也越发强烈。工党主张取消独立学校,国家课程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独立学校产生了作用。 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情况看,私立学校的影响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在多数国家,私立学校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的事实表明:私立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根植于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壤之中,定会得到健康的成长。当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各国政府在制定对私立学校政策时都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并致力于采取方法使之达到某种平衡以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 中国民办教育经过30余年的发展,民办学校人数在不断增加,办学层次在逐步提高,整体结构在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在明显增强。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之后,如果仅从量的角度看,民办学校的整体存量似乎在下降,办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有所减弱,并且出现了部分民办高校倒闭或被兼并的现象,以至于有人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重新洗牌的阶段,但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依然势头强劲。 我国民教育发展到今天,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私学之路,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私立教育之路。回顾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30年历程,我们可以作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是投资办学,而不是捐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与投资办学这一特征相关,我国民办教育遇到的困境也与这一特征紧密相关。认识和把握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是了解目前民办教育发展趋势的关键。 从中外私立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来看,私立教育都是源于捐资办学。而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先起步的民办教育,几乎都是在一无资金、二无校舍、三无教师队伍的背景下起步。这种“白手起家”的办学模式,经过滚动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通过规模扩张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凡是较早进行或完成规模扩张的民办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走上了成功之路。与之相反,那些没完成规模扩张的学校,几乎都丧失了发展的机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民营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一个高潮时期,民办教育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 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投资办学与捐资办学的异同,将导致不同的民办教育制度安排和法学制度框架。可以说,我国今天民办教育发展遇到的各种困境,几乎都与对投资办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例如,在捐资办学的背景下,几乎不存在对民办学校产权的诉求,捐资办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放弃产权、放弃回报,更不论盈利。在中外私立教育史上,学校产权,尤其是作为个人所有的学校产权,是一个从来没有的概念。而今天,我国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对产权及回报乃至盈利的关注,其实就是对投资办学的一种诉求。 既然是投资办学,就有非理性投资,就有“投机办学”,也就蕴含了投资风险。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倒闭或被兼并,其中原因既有缺乏办学经验,导致办学资金链断裂,也有看不到投资办学的盈利空间而主动退出。上述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对投资办学的风险认识不足,是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是对我国民办教育必须尽快通过规模扩张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认识不足,是对只能通过规模扩张才能达到投资目的的认识不足。在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非理性投资和投机办学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则是十分自然的和正常的。 在中国,民办教育并没有营利与非营利之分,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对投资办学既缺乏理论上的认识,更缺乏法学上的准备。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历史上形成的捐资办学的传统来看待今天的投资办学,是在用捐资办学的法学框架来进行投资办学的民办教育制度安排。我国的民办教育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在用捐资办学的模式来对投资办学的实践进行制度安排。 我国民办教育走上投资办学的道路,是特定时期的一种选择,是办学者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投资办学在我国及国外民办教育领域的相继出现,表明教育的属性在悄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部分民办学校开始以产业的方式运作,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和一种产业。建立在投资办学基础上的民办教育,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教育产业之路。我国民办教育投资办学的本质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会改变,甚至可能越走越快。对此,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作为一个投资办学者,都要对这一本质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合于投资办学的法学政策,办学者要对投资风险有所防范,否则投资就可能遭遇风险。 因此,我们作一点中西方民办教育的比较探讨,或许会给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些许微薄的启示,些许微薄的贡献。但如此,亦以明此文之意义。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