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略论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研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异同,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面子;文化异同;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作品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略论,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原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作用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准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异同 (一)语言交流方式的异同 中西方的语言交际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异同。一般西方的语言是低语境的,他们习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而我国的语言文化则是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善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或拒绝时碍于面子,往往不会直接说“不”,要理解话语的含意,需领会言外之意。 (二)价值观异同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英美人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异同,但是千差万别说到底就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即中国人注重大的一面:集体;而英美人崇尚小的一面:个人。中国人对集体的崇尚源于中国人的大一统心理,所谓大一统就是集中统一的意思。《礼记・礼运》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正是大一统思想的写照。在中国,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西方的个人主义源于《圣经》。根据《圣经》记载,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既然人是上帝的产物,那么就是世间最宝贵的。个人主义认为,价值是由人体验的,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个人主义崇尚竞争、自立精神、自我实现,同时也保护个人隐私。如今,美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关世杰先生认为中国和美国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中国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2)中国人注重集体的影响,美国人注重突出个人;3)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国人不留“面子”;4)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隐私;5)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注重个性;6)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7)中国人注重集体至上,美国人注重个人至上。 (三)思维模式异同 1 整体思维与略论思维 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汉民族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认为个体只是整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或一分子,整体是一个稳固的融合关系。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大处人手,从大到小,整体综合,各部分协调对称,上下层次分明,先后顺序清楚,主客观是一种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考虑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宽泛的外围入手,然后逐步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因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影响,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以主体为中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进行个体略论,强调个体,突出个体,整体只是个体的不稳定的合成体,主客观往往是一种分离和斗争的关系。天人相分和物我对立使他们形成了习惯略论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他们凡事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的线式思维方式。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就包含着关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人们广泛应用形象类比的措施,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得到思想后可以忘掉形象,超越经验而获得直觉的体悟。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表现在文章上,就是辞藻华丽,大量用“比”的手段,用词形象、鲜明、生动。 西方人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在欧美文
化中,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套逻辑体系。大约2500年以来,三段论推理的应用已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西方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应用,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3 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还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体,整体与部分严格区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为一分子流离出整体。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用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和自然处于统一和整体的结构中,西语论文题目,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亦此亦彼”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中国人的辩证法。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西班牙语论文,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自助者天助之”,达到“神人合一”。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切二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略论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他们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缺乏对异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了解,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是很难想象的。 三、中西方面子观之异同 在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倡导“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共识氛围。个人应该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的欲望”。受此观念的作用,中国文化侧重于“参与”的礼貌面子策略。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对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黄光国、胡先缙)。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并对个人的癖好、特点有相当的容忍度,因此偏重于“独立”的礼貌面子策略。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look nice today!”或“I like your shirt!”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 Ion,2004)。 在中西方交流中,我们发现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关注面子。在集体面子与个人面子,对方面子与自我面子之间,中国人更关注集体面子和对方面子,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人面子和自我面子。中国人较多的把面子与地位联系在一起,地位越高得到的面子越大,西方人尽量消除人与人在地位上的异同,使人人都感到随意。中国人为了面子而在谈判与交流中表现出更多的谦虚。而西方人则表现得更加自信。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的异同。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因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的元素。西方国家的面子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个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隐私等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人就餐时,主人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就是说西方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们的面子有相似之处,因为两种文化中都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但是西方的负面面子和中国文化里的脸或面子却有些不同。对此Brown及Levln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会可能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在中国也许不构成威胁之力。 四、结语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原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异同,熟悉这些异同并深知其异同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交际,人们要想发展就要互通有无,就需要交际,而交际就需要双方对面子的顾及。就需要了解中西方面子观的不同与相似之处。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交流,商务谈判,书信来往,外事接待等活动中实现得体而成功的交际。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关于面子问题的理解有着不少出入。如果交际过程中不注意这点,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冲突,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