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翻译中的社会文化作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由于中西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处理的语言材料不同,所属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所提出的思想理论之间,也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 翻译体系 相互交融 相互作用
  
  中西翻译传统由于涉及彼此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材料和思想体系,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上各种各样的异同。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陈述出这许多的异同,那么我们的探讨未免过于肤浅,要使中西翻译传统的比较探讨真正赋予有意义的价值,我们不可停留在关于表面异同的陈述,而更应该通过表面去挖掘深层的根源。这里的理念是: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思想深处,不同的翻译传统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而深深打上各自文化的烙印,显现出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征。
  在翻译实践的层面,中西方各自社会文化环境关于翻译的需求,往往成了翻译事业发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不同、思想哲学不同,因而关于各自翻译传统发生的作用也自然不同。回顾中西方翻译传统的各个发展与演进阶段,人们不难看出:所有这些发展和演进阶段,没有哪一个是独立于与之相关的更大范畴的社会文化体系而存在。翻译事业的发展,无时无刻都受制于相关社会文化的需要和发展。中国如此,西方又何尝不如此!中西方的翻译传统之所以互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为先决条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环境互不相同。例如,中国第一翻译发展高潮是佛经翻译的高潮,这是因为无论在地理位置上,或思想内容上,佛教都适于融入中国人的社会。换言之,由于佛教产生于毗邻中国的印度,因此很容易传入中国;又由于许多佛教教义,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现世最苦”“来世极乐”等教义符合中国人对于“富贵自命”“生死在天”的人生哲学和传统心态,因此很容易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和接受。相反,西方翻译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却与此不大一样。首先,构成西方翻译传统中第一个大发展阶段的古罗马阶段,其翻译的主流是世俗著作,而不是宗教著作的翻译,由于古罗马不像古中国,缺乏自己的文学传统,由此当罗马人战胜希腊人,夺得欧洲霸主地位而发现罗马文化远不及希腊文化的时候,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翻译借鉴希腊典籍的需要。即使在宗教翻译的领域里,导致西方接纳,接受佛教的社会文化条件,与导致中国接纳,接受佛教的社会文化条件也是不大相同。在很大程度上,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在中国扎根,是因为佛教与儒教、道教和玄学等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在许多方面彼此相通,相融。虽然,后来基督教的发展也得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哲学的融入,但在彼此的依存关系上,它们与中国的情形是有别的。
  在传统上,中国人信奉强调天人和一、顺从“天意”、崇尚古人古文、崇拜权威、重形象和悟性思维、重归纳推理、重暗示含蓄、重言简意赅、重以史为鉴、轻形式逻辑、轻空谈假想等等的思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这些颇为笼统的思想特征,也或多或少地成了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特征。例如,古代支谦《法句经序》一文引用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和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是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植根本族古文化,依靠古圣贤、古权威来加以巩固和发展的最早例证。至于现代严复从古人箴言中悟出“信、达、雅”,则更是说明了中国翻译和翻译理论自古一脉相承的“崇古”特征。
  在整个中国的翻译理论史上,从支谦的“因循本旨”、“实宜径达”,到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到玄奘的“五不翻”,再到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所有这些思想或观点的表述,或是三言两语、洗炼精到,或是意蕴深邃、高度浓缩含蓄。不论是古代为中国翻译理论“发头角”的支谦或“开宗明义”的释道安,还是在现、当代中国翻译理论体系中独树旗帜的严复、傅雷、钱钟书,谁都没有就翻译的理论和操作问题展开过全面、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没有撰写过大部头的翻译专论。然而,正因为言简意赅、洗炼含蓄符合我国文论的特点,所以上述翻译思想和观点的提出,在我国翻译理论中获得了最广泛的接受和认同。特别是严复的《译例言》,通篇不过千余字,论及翻译准则问题的核心文字不过数百字,西语论文网站,却因提出了简洁明了而内涵丰富的“信、达、雅”,而被认为是“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人思想、学术传统中的“崇古”、“崇权威”的特征性,因而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盲从而缺乏进取的教条主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译界对“信、达、雅”一说的膜拜。一百年之前,严复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一百年以后,我们似乎仍然脱不开“信、达、雅”。虽然不致再把“信达雅”奉作“译书者的唯一指南”、“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在不少人看来,翻译准则和标准还是“信达雅”最好。其实,笼统而抽象地说“翻译准则和标准还是‘信达雅’最好”,也许并无不妥。但实际的翻译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有着不同目的和要求,因而关于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有着不同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读者对象的翻译,翻译者如果死守“信达雅”的准则和标准,显然有些过于盲从与教条。
  总而言之,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无疑深深地打上了各自社会文化的烙印。由于中西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处理的语言材料不同,所属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所提出的思想理论之间,也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
  然而,笔者认为,世界各国的翻译理论(自然也包括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到世界之交的今天,已经进入了彼此更加融合,而非彼此更加分离的时代。尽管不同译论传统之间过去存在、将来可能还会继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语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译论体之间在未来发展中会出现更多的共同点,而非更多的不同点。此外我们都知道,翻译是人类社会一项共同的活动,不论它影响于哪两种语言,西语论文范文,其目的都是要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某种信息、某个思想或某种意思,通过一定的程式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当中。因此,任何两种语言问题的翻译与任何其它语言间的翻译之间,一定存在许多共同的东西,而这些共同的东西,又往往是跨民族、跨语言文化的。我们通过对不同译论传统进行系统的比较探讨,旨在强化共识,使不同的译化体系能彼此获益,从相互比较中得到启发,推动现代译学的向前发展。这就是中西翻译比较以及整个比较译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 1996.
  [2]顾曰国.礼貌.语用文化[I]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 199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7.
  
  刘彦,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探讨方向:俄罗斯文学翻译方向。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