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高等师范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制度的灵魂。笔者通过对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针对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略论
  
  1.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广泛、形式灵活
  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学时比重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师教育课程中是普遍的。国外教育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所教授的科目涉猎广泛,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例如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种类繁多,既包括教育基础理论,又包括教育措施和技能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和测量、教材教法、普通教法、教育技术学等)。其他国家教育专业课程种类也是涉猎广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国外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出灵活和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形式有讲座、专题讨论,也有合作探索式的教学措施,即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共同进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共同讨论解决措施。
  
  2.教育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学生教学实践。学生教学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实习时间普遍较长,认为教育见习、实习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英国的 BED课程(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和PGCE课程(探讨生教育证书课程)在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以保证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教学第一线接受培训和经受锻炼。德国要求师范生在大学阶段要安排实践,还规定大学阶段毕业后还需要进行2年见习时间以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而法国在教育实践方面更呈现系统化和制度化。在两年的学习中,学生将进行三类教育实习,西语专业论文,即熟悉性实习(stage de sensibilisation);(指导教师)陪同实践实习(stage de pratique accompagne);责任实习 (stage en responsabilite)。三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技巧,掌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习内容上看,国外非常重视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英国、美国等国对师范生的实习尤其重视,一般都由校长、教育专家和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师范生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实习受到错误行为和方式的作用。
  
  3.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很注重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英国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就包括:口语表达、与学生交往、组织管理、设计教学、演示教具等多个方面,基本反映了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法国未来的教师都要接受对于新技术的职业技能培训。以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能方面为例,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最低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主地使用图像和声音传播设备;能够制作合成性资料(图像、图表、曲线图等);能够使用获取信息的新工具,如地方或在线的,计算机资料查询,多媒体等等。
  
  4.教师教育课程培养规格高
  尽管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目前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已经出现了师资培训在规格上上升的趋势。例如,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校要求新任教师应拥有学位,有的甚至提出学位的要求。探讨生水平的高师教育方案数量正在夸大,西语论文题目,招生人数也在上升。英国规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而初中以上教师必须具有以上学历。
  
  5.课程要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英国主张中小学应参与对师范生的培训工作,并促进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从事理论教学的大学教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也使中小学指导教师有机会提高理论素养。美国的古德莱德创造了“中小学――大学互结伙伴”这一概念,并论述了二者之间互补互益关系。
  
  二、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无论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1)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内容陈旧单一
  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量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4,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10%,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有较大差距。教育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专业课内容空洞,只讲理论,较少结合教学实际。脱离高师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科目也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三门,且内容陈旧,政策说教成分大,对如何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缺乏指导性;教材教法课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避重就轻,过多介绍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各种流派及其发展,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忽视对特定学科特殊性的研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了却不会用。从教学措施来看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根本参与不进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角色转换很慢。
  (2)选修课比例较低
  在传统的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较少,学生没有自主权,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即使开设一些选修课比重也不大,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也很少,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学科专业课比重过大
  我国高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大约为7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课最多也仅为40%,师范院校除了多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程外,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缺乏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体现不出师范大学培养教育人才的目的。
  
  2.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另一大不足之处就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与国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对师范生的教育和投入少得可怜。导致师范毕业生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技能缺失。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师范毕业生大多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表达;文字写作能力差,板书不规范;不会制作教具,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等先进教学工具。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很难胜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由于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先进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所致。
  3.教育实践时间短,质量差
  我国高师教育在教育实践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教育实习大概为6周左右时间。除去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实习时间集中,教育见习时间不定,流于形式。因此造成学生在实习学校还没有进入教师状态实习期就结束了。学生根本无法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教育临床经验和教育学理念的形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学起,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作用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4.教师培养规格偏低
  至2001年底,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96.81%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其中专科以上27.40%;初中教师88.81%为师范专科或其他大专毕业,其中本科以上16.95%;普通高中教师70.71%为师范本科或其他本科为起点。其中探讨生0.63%。虽然教师学历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国外师资力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果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家长、学生新需求→中小学课程的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调整的模式来设置课程,师范课程往往会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例如,自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学计划已把带有较大综合程度的“社会”课列入小学必修课,许多学校借鉴外国经验,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培养学生综合组织的STS 课程,但师范院校至今不仅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课程,甚至连学科教法课程也没有。这主要是由于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联系所致。他们盲目地认为师范院校是大学,和中小学是两个层次上的教育,但是他们忘记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给中小学培养教师。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设置在把握时代脉搏、有预见地超前发展并及时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三、 改革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师范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差和创造能力不强的近况,特提出以下改革方法。
  
  1.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教育类课程,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
  针对我国高师教师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比重小,学科专业课程比重大的情况,应当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在已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法课程的基础上新增新兴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技术;学生就业指导、心理测验和咨询技术、教育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提高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使之占到总学时的30%左右。
  适当削减学科专业课程的总课时,强调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广博性和系统性,重在思维训练,削减课程难度,使之降低到总学时的30%左右。
  同时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增加课程门类,特别是增加一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关的课程。选修课可按照关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授课时数可长可短,授课形式多种多样。
  
  2.增加教学实践时间,重视教学实践质量
  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最少应该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10 - 12 周左右;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另一方面改变单打一的集中实习方式,我们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采用分段实习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完一段理论知识后就亲身去实践体验一下,这使新毕业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能站在教学的最前沿。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各师范院校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方法,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如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书法课等,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能力、技巧和措施,为将要从事的教师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采用微格教学实践,由师生组成微型课堂,用录音、录像等措施对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为了使师范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重放录音、录像,并与事先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及时修改之后,再次实践,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另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与一些中学长期建立联系,很多学生在四年中有机会到中学去兼做课外辅导员,可以锻炼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去中学搞教育见习活动,以听课为主,学习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教师应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熟悉多媒体教学,会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注意与常规教学媒体结合起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现代化,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水平。
  
   4.提升教师培训规格
  虽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因为毕竟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一定程度上,高学历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提出:到2017年,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50%左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探讨生学历要达到一定比例。
  
  5.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
  高师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我们认为,长时间接触中小学实践可以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高师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完善课程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必须关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焕发其生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前高师院校所忽视的,以为通过实习就基本上能解决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困惑,那是很难做到的。有时师范生在实习中其理论指导不了实践,反而在实践中学到了理论,这就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掌握中小学的发展动向,以便及时调整师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改变那种师范课程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近况。这样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至于没有一点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中,也应使师范生有效地学习熟悉中小学的实际。应实行“三课制度”,即到附中附小兼课、听课、评课;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深入中小学、坚持搞调查探讨。
  总之,高师教育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核心,教师教育的培训方向最终要体现在教育课程设置上来。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探讨,可以给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东西。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的质量,对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