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物质的丰富程度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有着显著的区别。本文从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饮食性质、饮食方式、菜肴制作、烹调加工工艺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的区别,并简要略论了两者今后的发展方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 一、 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之别 西方饮食追求个体的生理需要,以营养为最高标准。因而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口感、香味、色泽、造型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过于单调,从理智角度讲,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饮食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缘故,约束压抑自身的生理欲求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国人把人生之至乐定位在饮食上,将人生精力倾泻导向于饮食,从而导致饮食文化的超常发达。人们以餐桌为天堂之一隅,以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要。这种饮食倾向与以宏观、乐天、模糊及不可捉摸为显著特点的中国哲学相结合,与“中庸”、“阴阳五行”等思想学说相融会,因而中国人追求饮食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设法从感官上把握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并用“色、香、味、形、器、名”等可感、可述、可比的因素将这种意境具体化,其中的“美味”又是最值得珍视和津津乐道的。尽管中国饮食也讲究食疗、食补、食养、“医食同源”,重视饮食的养生治病,但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显然,我们对美味的追求压倒了理性。因此中国饮食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二、 饮食性质有科学性和文化性之别 西方主要以直观的、食物成分的种类、含量,简单明了的量化来达到营养目的。例如,西餐中最为普遍的汉堡包,它是由两片夹有牛肉煎饼或干酪的圆形面包组成,再加上生菜或西红柿,通常还配有一小袋炸薯条和一杯果汁或牛奶,其重量约为400克、热量1000千卡、蛋白质30克~40克、脂肪40克以上,其中脂肪的热量要占总热量的30%~40%,此外还有钙约450毫克、 铁5毫克、维生素A6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8毫克、维生素B21毫克、维生素C7毫克,其营养成分完全能满足人的一日一餐的营养需要。在法国什么都讲究“标准”,厨房台面上大大小小的天平随处可见,大到可以称几公斤的原料,小到可以称几克的调味品。法国的厨师绝不允许用人的感官取代磅秤,再资深的厨师也从不凭经验代替工具,同样也绝不允许用口尝味。标准化的最大优点在于食物滋味的恒稳,不同厨师制作的菜肴滋味毫无两样。 在中国不仅同一师傅教出的徒弟做菜口味不一,而且师傅本人在不同时间做同一菜肴也会有不同的口味。因而中国烹饪界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的宽松标准和“适者口珍”的原则。但中国在饮食活动中所包含的文化积淀因素却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餐厅的匾额、楹联,既是书法又是文学;宴席的酒曲、酒令,既是音乐又是文学。 所以说,中国饮食长于直觉感悟,凭经验、重功能以及效应和结果的把握,具有身心的愉悦性。西方饮食长于理性略论,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具有现代科学的合理性。 三、饮食方式有“群享”和“独享”之别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形成“群享”的方式。中国家庭传统宴席与其说是顿丰盛的美餐,不如说是一顿唤起天伦之乐的活动。人们以筷子为主要摄食餐具,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和乐的心态。“饮食,所以合欢也。”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在西方,饮食则以“独享”方式进行。以刀叉为主要摄食餐具,奉行分餐制。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点菜,人各一盘,互不干扰,表现出西方对个性的尊重。西方的宴会流行自助餐,西餐付款实行AA制,这些无不渗透着“个人独享主义” 的思想和感情色彩。 四、菜肴制作有综合型与分解型之别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从城市到农村,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锅底为圆形。而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煎锅是平底的。由于这两种文化中的烹饪器具不同,反映出的文化物质也不同。 在中餐菜肴制作中,虽有整鱼、整鸡或整羊等,但基本上是以丝、丁、片、块、条等为主的料物形状。上火前,它们是独立的个体形式,但放到圆底锅翻炒后便按照厨师的构想进行交合,出餐后,装入盘的是一个色、香、味、形俱佳的整体。因此中餐菜肴的制作,从“个体”到“整体”的转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分久必合”、“天人合一”及“合欢”等“合”的哲学思想。 西餐的平底锅不适合翻炒式的烹调方式,所以西餐中的半成品多被加工成片状或扁圆型,以便于在平底锅中进行上下两面的加热和上色,其形状特征在加工时是独立的,上火时从生到熟也是独立的。这一特征突出了西方文化中“自我形象”、“自我实现”和“自我抉择”等“独”的意识。 五、烹调加工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别 中国烹饪为了追求色、香、味、形之美之奇,在刀工、火候等方面具有特强的技艺性,其中绝大部分技艺为机械所不能代替,有的技艺也为科学所不能解释,甚至有些为绝技、绝招,这些技艺或散布于民间,或出入于宫廷,争奇斗艳,层出不穷,变化曼妙,令人有无穷无尽的享受,更是机械所永远无法取代的。 西方饮食中的烹调加工具有显著的技术性,例如天平、量筒、温度计等工具非常普遍,西语论文网站,属于技术型的加工措施。它可以借助机械而大批量的快速生产,从而缩短了就餐的时间,西语论文,提高了效率。 尽管随着国际经济的日趋一体化,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旅游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饮食文化的融合是大趋势,但这种融合并不会导致各自个性的完全丧失,也不会将世界各国的饮食融合成一种全无个性的全球统一的“大锅饭”。从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中可以看到,饮食文化的根深深地植于各民族的土壤之中,融合与吸收只是局部的,有取舍的。当外在的演变开始侵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并冲击到内核时,人们就会回过头来强调自己的特色,产生文化反弹。这些维系民族个性存在的特质必将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断追求食物的新奇特异、不同风味则是人的本能,而这又强调了饮食文化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因此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必将存在,各国饮食文化也将在不断交流中发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