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异同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
  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37-02
  要探讨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差异,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
  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措施,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者都把利益的获得作为道德的基础,都认为利益的满足能促进人们道德的提升。
  2.利他主义
  先秦时期的墨子在《兼爱》的下篇中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所说的利并不是极端的利己行为或者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而是始终强调利他利整个国家。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爱”,西语毕业论文,他认为爱是相互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反之亦然。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和北宋时期功利主义者王安石的观点有很大的相同之处。王安石认为利的最高价值是利他利天下,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由此可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者把利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追求之一。无独有偶,西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强调利他,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西方的早期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是考虑到最大限度的普遍福利而确定的行为原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而且服从公众利益,那么他就应该得到最高的道德赞许。古典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认为我们必须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你做的每件事,所能带来的幸福快乐,不是你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是看该行为给所有涉及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幸福快乐。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发成冲突的时候,为了集体社会的利益,我们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持有的一种利他意识。
  3.合理的利己主义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十分强调国家利益,西语论文范文,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否定人们去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只要个人追逐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而且不会损坏国家或者他人的利益,这个合理的个人利益是被认同的。先秦墨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私的,个人追求合理的利益是被认同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利益也是保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条件。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和求利的目的,追求个人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西方传统功利主义也特别强调人们要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己爱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使自己免受痛苦,追求幸福,并把对幸福和利益的追求作为人们生活价值追求之一”。但是他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利益必须是合理的正当的,只有合理正当的利益才能带来幸福,才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具有多大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4.人性的思考
  先秦功利主义思想家,大多数都对人性进行了思考。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著名论断,与孟子观点相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恶”的观点。此二者奠定了中国对于人性问题争论的基础。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深信人性恶。他认为,并不能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因此,发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新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也考虑了人性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人性论--性恶论。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恶的,只要他们一有机会,就总要以这种恶之本性行事。”[1]边沁认为人的本质是趋乐避苦,人们都具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的本性。当人们面对一个行为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快乐大于痛苦还是痛苦多于快乐。密尔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社会才能结成一个整体。
  二、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
  虽然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都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造成人们在伦理思想上的不同反映,这就使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各具特点。   1.互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更加注重“双赢”,即利人与利己。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则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心理基础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的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先秦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以此思想为基础,加以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既不是利己也不是利他,而是利己与利他的相结合。西方功利主义提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最大幸福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人利益或者幸福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可知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只有当自己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或者幸福。他们绝对不会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利益。密尔提出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人们应该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牺牲的个人利益必须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增加,不能增加幸福总量的自我牺牲是不值得称赞的行为,西方功利主义追求的是合理利己主义的境界,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利己主义思想的窠臼。
  2.集体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利天下,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最大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其本质是集体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认为重义轻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并把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作为善的标准。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功利主义理想带有空想成分,然而提出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道德的价值追求是具有理论意义的。相反,西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虽然明确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准则”。但是,在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价值观。边沁认为社会利益或者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集合。要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必须实现个体的利益,只有单个的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全社会的利益就会实现。因此西方功利主义者以个人苦乐和个人利益作为功利原理的基础。
  3.主张志功合一与强调效果论的不同
  我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必须符合道义,只有动机符合道义,效果才符合道义。先秦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墨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你的动机必须纯正,只有动机纯正,你才能达到你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动机不纯正,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行为也不符合道义。所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2]。正契合了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道德评价特点。然而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效果论,他们只注重结果,不管动机的好坏,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斯马特认为,行动动力主义就是仅仅根据行动产生的好或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关于全人类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行动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违背某一原则的结果至善性在总体上大于遵守这一原则的结果的至善性,我们就必须违背这一原则。西方功利主义者强调效果论,为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4.义利双行与重利轻义的不同
  我国传统功利主义的代表王安石认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乞制置三司条例》)王安石主张以义利统一论来理财,其初衷并不以利废义。陈亮以“义利双行”的观点与朱熹争辩。叶适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批评董仲舒“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为“无用之虚语”;以理欲统一论反对了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以“崇义以养利”的义利统一观,反对了不言利只言义的空言和言利者不顾义以病民的两种偏向[3]。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非聚敛的理财,在伦理思想上主张把理财与仁义结合起来,把义与利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义利统一,认为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是不管是个人的私利还是国家民族大义都必须符合道义。与此相反,西方功利主义主张以幸福作为所有行动的法则和生活之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物质利益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因此西方功利主义特别重视个人利益的自我追求。西方功利主义者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也就是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因此就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为了幸福可以不择手段,即重视利益获取而忽视此行为是不是合乎道德。由此可见,中西功利主义的思想旨趣和思维方式相迥异。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都各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对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超越和扬弃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观为指导,确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王焕镳.墨子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