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剧的听觉意趣探究[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今天,全球化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西方音乐语言自然也成了全世界的音乐语言,这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冲击和融合的旋涡中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的风格和特点是什么?我们的中国味还在吗?能够代表我们中国文化实力的应该是什么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似乎缺失了当代社会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西方音乐剧听觉意趣审美意识的文化背景
  西方音乐体系是在欧洲复杂繁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古老教学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完美结合的近况,该体系逻辑性强,符合人类的听觉审美,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而西方音乐剧正是根基在这个全世界具有最大作用力和最广作用范围的西方音乐体系上,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是由于它在俗文化的大背景下有“雅”的艺术追求,其中“雅”的部分正来自于西方漫长而丰富的音乐文化背景。 19世纪末,喜歌剧从正歌剧的幕间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直至 20世纪初音乐剧的出现,充分说明时代发展下人们精神状态的现实需求。而俗的部分则是由于它伴随西方资本主义时代应运而生,其听觉审美意趣自然离不开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调子,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当代世俗文化的鼎盛代表。
  以音乐剧最为发达的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为例,不同的地域、人文以及不同的音乐文化都是在其各自国家传统听觉意趣的基础上发展的。美国音乐剧是欧洲文化与非洲文化等多元化相碰撞的产物,欧洲移民为美国带来了灿烂的音乐文明、非洲黑奴也将哀怨洒在了美国的棉花田间。这注定了它多元性的独特魅力。另外,美国音乐剧俗中求雅、娱乐大众、富于幽默感的音乐特征,在各种时期都使它紧密地围绕在了大众的现实娱乐文化生活中,可以说音乐剧是最能反映美国文化的艺术形式,也是美国文化的写照。
  20世纪 60年代甲壳虫和披头士等英式摇滚让世人耳目一新,也彻底地征服了美国人。之后,韦伯和麦金托什的出现,标志着英国音乐剧的辉煌,也标志着百老汇一直以来在音乐剧领域的领导地位开始动摇[1]。相比美国音乐剧杂交的爵士味儿,英国音乐剧发挥本国喜歌剧、轻歌剧的传统,西语专业论文,音乐干净唯美并具有极强的抒情与叙事性,同时糅合爵士乐、摇滚等现代元素,形成英国式迥异的风格。
  西方人的音乐文化背景决定了它迥异于东方人的听觉意趣,西方听觉审美于中国人确实显得“洋”,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在听觉上,和声式听觉习惯使西方人喜欢厚重实在的音乐感,这是音乐剧所必须的听觉支撑。 2、在歌唱时追求声音的实在感,西方声乐学科的成熟发展使西方音乐旋律更富于歌唱性。 3、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与宣泄注定了西方音乐剧音乐的戏剧色彩。 4、结构清晰规整的西方传统音乐特点使音乐更赋于逻辑性、整体感与声响的均衡感等。这些听觉上的审美意识易于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形成戏剧性高潮,这正为西方音乐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音乐剧的听觉意趣
  中国的传统音乐思想重节制,讲求功能性,听觉上追求“韵味”和深邃的“意境”。以中国古代最具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古琴音乐例,它讲究音乐的 “自娱”性,而非娱乐,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从听觉上讲,中国音乐讲究音色的融合及和谐美,横向旋律思维发达,其五声式较大空间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式听觉审美的选择。如古代编钟;唐代庞大的宫廷乐队(其庞大足以让西方人惊叹不已);十二平均律,这些在比西方出现得早但最终都消失的音乐现象充分说明了中国人追求意境的听觉审美特征,绵绵千年不衰。但这种音乐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俗音乐的发展,在空间上过于讲究意境带来的广阔想象空间也使音乐形式上相对单一,听觉上缺乏厚重感、层次感、均衡感,在注重内心起伏与人性发展的细致逻辑思维与科学性等方面确实较西方弱。
  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为音乐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跃进。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优秀音乐剧,在国外音乐剧的带动和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涌动下,中国原创音乐剧也在积极的发展中,如:《蝶》《英雄》《邓丽君》等,但现存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究其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剧的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了创作者的思路,并不充分考虑市场,音乐剧制作成本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2、从音乐方面看缺乏对当代中国人听觉意趣的市场调查与略论。这方面我们没有西学为用。 3、没有中学为体。即中国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在著作中体现。 4、缺乏综合的团队制作意识。当然,还有如缺乏经济人运作、缺乏优秀剧本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的约束,使我们原创的音乐剧尚处于幼稚园时期。
  “全球化”中的“民族听觉意趣”诉求
  全球化下飞速发展的中国人已形成多元的大众听觉审美,在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这几十年,它担当了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听觉训练的“导师”,在大众聚集的场所,我们听觉的主流是流行音乐、电视音乐和甚至完全没有质量的广告音乐,老百姓的听觉没有选择。
  我认为音乐剧的发展可以借鉴中国电影、中国话剧、中国歌剧等艺术早先“西为中用,中学为体”的经验。以中国电影为例,中国电影在开拓之初的道路也十分艰难,但如今却拥有最大的市场,而且已经形成具有现阶段中华民族特点的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并走入国际视野,生成了一批国际化的导演、影星、著作。可以总结以下经验:首先,电影要市场。电影找到了观众的共鸣点,经过数年的摸索,也已经培育出良好的市场。其二,电影找到了有本民族认同感的点。如电影《叶问》,虽不是反映现实生活,但恰是满足了在当下极度西化生活状态下中国人所需要的民族认同感。其三,国际化。如电影《英雄》,个人英雄主义与西式幽默、诙谐感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再加上深奥的中国功夫,注定了它的成功!
  中国音乐剧的反思与展望
  音乐剧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西班牙语论文,也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需要。如我们一直照搬西方,那它一定永远走在我们前面。以开放的心胸学习西方音乐剧之长是个迅速提高我们自身水平的好措施,这也恰恰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好表现,但我们在虚心地把西方音乐剧运作模式和创作措施吃透的同时必须进行音乐剧本土化的摸索。中国话剧已进入本土化阶段,许多话剧创作者注重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制作了让本土观众产生共鸣的小投入、小制作、小剧场的优秀著作,是正确的道路,使中国话剧赢得固定的市场和观众,这种探究也加速了中国话剧的成长。中国近现代最为成功的音乐剧著作恐怕是样板戏!因为几乎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哼唱,当然可算成功!我们可以去看看中国最有市场的音乐场所:卡拉 OK厅,所唱的歌曲一大半是流行歌曲、电视插曲还有英文歌曲,里面有几首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剧歌曲?有几个老百姓会唱?这难道不能说明中国音乐剧存在的问题吗?我们音乐剧创作者们惯以专业角度来计划市场,对社会现实问题能引起共鸣点和对当代中国人的听觉意趣缺乏深入了解和必要的市场调查,音乐上不亲民,剧情也无亲民感,哪就难以引起民众的认同感了,再加上缺乏想象力,惯于照搬西方音乐剧模式,难免将范围陷以小众。正如居其宏先生在其作品《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中一一列举的“中国音乐剧十病”,非常形象、生动。我们不要害怕俗,用中国的哲学思想来看:大俗就是大雅!探讨能引起共鸣的社会现实状况与问题,制作成功的小剧场音乐剧势在必行。
  西方音乐剧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无论剧情还是音乐都有中国人无法很好理解的文化语境。那我们的语境是什么?西方音乐剧的创作者们是怎样在他们的文化语境下为他们的人民服务的?为此,我们需要对在全球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文化做出新的定位,略论中国音乐魅力的特性所在,搞清楚中国观众的审美与欣赏需求,逐步形成中国音乐剧自己的风格和创作规律,同时,保持着对西方文化策略的高度敏感,认真略论新情况和新问题。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音乐剧制作是大势所趋,中国音乐剧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我们创作的方向!向全世界学习他们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向他们传播我们优秀的音乐思想,这才是文化的全球共享。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地制定中国音乐剧的全球化战略,积极主动地投入不可逆转的全球性文化整合中,汲取我们需要的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增强我们音乐文化的独立性和作用力。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要认真学习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将文化提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一样重要的地位。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母体正等待我们为它
  注入新的活力,其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足以使我们对她保持充分的信心。搞音乐剧创作必须要深入地探讨大众的听觉意趣,不要拘泥于某种模式和唱法,最需要探讨的是怎样让全中国人民能共享。
  总论
  归根究底,中西不同的听觉意趣在于其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与审美取向。如要真正发挥中国音乐特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贯彻“学而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入地探讨群众的听觉审美,发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听觉意趣,才有可能与世界平等的对话。惟其如此,中国音乐剧才能找到自己的观众,拥有自己的音乐审美,才能真正“走出去”,使中国音乐剧屹立于世界之林。
  注释
  [1]《音乐剧导论》p157
  张小群: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理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