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概念通常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把中西方概念平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第二种找出中西方概念之间的传承关系,看看两者之间是否受了作用。第三种就是在更高的层面把中西方概念整合起来。 探讨“互文”两个源头,我们看到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互文”首先是作为训诂学和修辞学的概念。西方互文概念中首先则是作为一种理论措施被提出。 但是任何文本略论的理论措施都不能不落实到话语的层面,而任何词句略论的有效技术都不可能不包含关于某种理论措施的意义。由此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的“互文”并不仅仅是训诂术语和辞格,它也是一种话语表达理解的理论措施问题,它和西方互文各看到了一部分,前者看到词、短语、句层面的互文,后者看到了篇章文本层面的互文,两者之间遥相呼应,彼此“互文”,彼此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一个完整的“互文”理论,应该包括各个层次。互文机制应该作用语言活动,西语专业论文,确立语言应用中的每一条规范,“互文”可以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字、词、短语、句子、篇章,也可以存在各个作者、各种文体、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门学科、各个文化体系和各种文明之间。 作为语言文本层面的“互文”,“互文”就是:在和一定言语行为相关的背景中,两个或者多个相对独立的言语行为单位,互相呼应,彼此渗透,相互牵连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互文”理论可以渗入到语言应用的各个层面:字与字之间的互文,词与词之间的互文,短语与短语之间的互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互文,篇章和篇章之间的互文。另外语言应用过程中,除了相同语言结构单位层次之间可能形成互文,不同语言结构单位层次之间也可以形成互文,比如: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后汉书・五行志(一)》。范晔按:“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这个例子就蕴涵了两种互文,“千里草”和“董”之间构成了短语和字之间的互文,“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整体和“董卓”之间构成了篇章和词之间的互文。此外,语言应用不仅仅相同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可以形成互文,同一个层次内部也可以形成互文,比如:汉字“明”,“日”“月”两个偏旁和“明”之间可以形成互文,“日”“月”的意义渗入“明”字,表示有光亮。任何一个词语内部也可以形成互文,因为除非是连绵词,每个词中“字”的意义也可以进入“词”中和词的意义形成互文。另外,篇章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也可以形成互文,《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和馒头庵之间也构成互文,相应成趣。前者表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连门槛都被访客踏破,要用铁皮包起来;后者表示死后不论贫贱都是坟墓一个。此外言语行为本身还可以和言语行为之外的背景形成互文,有时只有参照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很多讽喻诗不联系现实是很难看懂的。读屈原诗歌也必须结合屈原个人身世,才能理解《离骚》香草美人的含义。 光进行语言结构单位的层次略论,还是不容易理清“互文”理论,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语言结构单位背景的层次性。语言结构单位之间进行互文时,其背景的层次也可能不同,背景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的互文效果,比如:短语和短语之间互文,可以在句子的背景下形成,也可以在篇章的背景下形成。在句子背景下形成有中国训诂传统中的例子:“主人下马客上船”,在篇章背景下形成有《红楼梦》中的例子:贾雨村和甄士隐,前者“互文”造成了语义上的互相补充,后者“互文”则是语用上形成了讽喻。 总之,从认知心理上说,互文其实是一种记忆的关联,从格式塔心理上说,互文是言语行为自我完形的机制,从语言应用上说,互文是经济准则的体现。作为一门理论,“互文”不仅要自身能够被解释,也应该能够在最大范围的基础上解释他者,在被他者解释和解释他者的过程中,他者和互文理论之间又构成了新的互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