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审美观念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西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途径,也具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对它有着深刻的作用。它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因此中西戏剧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必然存在较大的异同。本文旨在从审美观念这一个视角来对其进行比较,这关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戏剧有着重要的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戏剧; 审美观念; 异同;
  
  戏剧是一种凭借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艺术。它所使用演员这种活生生的媒介来再现人物形象,它不同于文学、绘画、雕刻,也区别于影视,它使用的媒介同看戏的观众一样能呼吸、有动作、会说话,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给观众以直接感性的真实性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建立,社会中人的行为活动、精神思想的高度发展需要,戏剧表演的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并且在社会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定重要的位置。西方从古希腊便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戏剧,在我国,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成长和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中国古典戏剧以“形神兼备”的诗化、写意的特色著称于世;西方传统戏剧以“摹仿自然”的客观真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我国传统审美思想而言,宋代哲学家张载就有“充内形外之谓美”就高度概括了内在蕴含的品质,总要以外在生动的形式来表现它的美。这已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审美思想一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并不是只重于外在形式的表现而轻视内在事物的本质。由于我国古代从先秦到唐宋一直发展着重神轻形的观念, 所以我国人民对戏剧美学方面与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老子在《道德经・虚心篇》中指出“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提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知北游》) 。儒学大师荀子也有过“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的论述。随着历史的进程,到了唐代“以形写神”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更加成熟。在中国的戏剧艺术中, 无论是时间的推移, 空间的转换, 自然风光的展示, 角色的诸般动作, 戏剧冲突的处理, 情节的设计和剪裁等, 无一不渗透着一个“ 虚”字,因为中国戏剧则始终不是以事件为中心, 而是以情感为中心。在全剧的风格上, 允许戏剧的内容以种种灵活多变的面貌出现。而西方对人的形体美及借形体得以展示的力量和内在的美的崇拜, 赞美和加以艺术再现的无限热情, 在我国却并没有类似的表现。他们以客观和人本主义相结合,注重外界自然的探究,以写实逼真见长。西方戏剧的“写实”, 使其重视对人物行动的逼真的模仿, 重视戏剧的生活化。无论是用可见的动作来表现生活, 还是舞台背景、道具的设置, 都尽可能追求逼真感。
  2、在中国戏剧中观众始终与演员保持着一致的视点和视角, 西方写实布景的特点就是着重时间、空间、典型环境的创造。
  中国戏剧根据演员的表演和指示来理解, 想象戏剧所表示的时空环境,尽管这种时空环境是假定的, 虚拟的, 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但它关于观众来说, 始终都是明确的。近年来的戏剧创作也有不少数量的剧目仍然追求主题的深刻性和题材上的崇高性, 但在戏剧的形态上却采用所谓的“大制作”, 即强调戏剧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在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进行高标准的制作不把情节、场面当作完全是再现某种生活现象的实景, 而注重精神世界的表现表达和展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在西方的戏剧中也出现把标题与文字的投映与其他元素结合, 而画面的投影则放置在展开事件的舞台前部。创作主体在再现某种生活和自然现象时, 必须遵循必然律和可然律, 在一种客观规律严格约束之下,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随意抒写。在题材选择上,远离现实,以变形、怪诞、梦境、幻觉等非现实生活为题材,并要求这种非现实题材具有人生哲理与朦胧、含蓄、象征等特点。在主题表现上,注重多义性、朦胧性。在戏剧情节上,主张淡化,甚至取消情节。在人物形象上,强调写内心、写潜意识、写人的本能。此外,还有人物关系的模糊性、环境的象征性、结构的自由性与散文性等等,都是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审美特征。
  3、中国戏剧是以“ 虚拟’作为本质特征,而西方戏剧则以求真为其美学准则。
  因为在表现措施上, 主要是将那些没有必要表现于舞台或没有措施表现于舞台的环境和对象“ 虚化,’演员不论是通过舞蹈动作, 还是借用实物的虚拟表现都通过艺术的程式动作唤起观众积极的思维活动, 将观众引入演员的生活境界。而西方戏剧应用布景建筑等综合性的材料, 特别是应用灯光来变化场景, 有效地使用投影装置从而构成舞台的综合性舞台效果。希腊的哲人们以合乎法则的科学精神来从事一切探讨,把宇宙的秩序归为数与力。他们不仅用逻辑的理论形式来进行思考,而更多的是用一目了然的化身形式,以生动的形象的形式来进行思考。悲剧以壮烈磅礴的气势去表现英雄的行为,塑造了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喜剧则以滑稽的表演去表现市俗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
  与中国相比,西方近代戏剧的审美――艺术理想表现的较为鲜明。文艺复兴时的莎士比亚戏剧,表现了关于人的热情赞美和充分肯定,展示了一种崭新的审美理想。启蒙主义戏剧更是表现了对传统和谐美的理想的彻底否定,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狂飙突进”式的热情。到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戏剧,不但表现资产阶级个性因封建主义的矛盾冲突,也表现觉醒的资产阶级个性面对生活新的矛盾冲突所表现出来的苦闷与迷茫。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表现的已是较为清醒的个性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矛盾冲突的抑郁之情。此时的剧作家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既有愤怒的批判,又有激情的迸发,表现了剧作家关于新型审美理想和人格美的追求。不少戏剧艺术家追求意识流的表现方式,醉心于挖掘展示人们审美情感中的潜意识层次,借助人物的内心独白,把真实与幻觉、记忆与印象、想象与幻想甚至把梦境与现实揉合到一起。他们在剧中首先表现的是人生的孤独寂寞,以及因情感无法交流所产生的畸型审美意识。
  结语
  尽管中西方在戏剧审美观念上存在很多的不同点,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的反映,各自都有其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但中西方审美观上的这种异同并不代表一种观念优于另一种审美观。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多元的反映,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功能和娱乐性,正是人间万象的生动形式的体现。中西戏剧的不同品格, 归根结底源于中西文化及美学精神的异同。中国文化重整体、和谐, 在艺术上追求虚实相生、以形写神, 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西方重略论、冲突, 艺术上追求写实、逼真, 强调美与真的统一, 由此使中西戏剧打上了各自的鲜明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廖奔. 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1996(4)。
  [2]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叶长海. 中国戏剧学史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周贻白.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J]. 戏剧论丛,1957(1)。
  
  (作者简介:廖晓琼,四川外语学院探讨生部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五班〉,主要探讨方向为英语国家社会文化。)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