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略论影片《刮痧》中的文化异同,透视了中西文化异同之源,解析了中西文化中的具体异同,提出各民族应当在多元互补中完善和发扬自身的文化,同时勇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接纳多元文化,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构架无国界的国际文化,最终促进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刮痧》;文化异同;多元共存;健康发展 电影是社会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电影能启迪人们心智,激发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悟出生活的真谛,同时使人们通过自身反思,提升内涵,增强自身素质和修养。电影《刮痧》向人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故事,西语论文网站,展现了不同文化体系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异同,对从事对外交流的人们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促进中西文化沟通。 一、故事创作背景 《刮痧》的导演郑晓龙的创作初衷不同于大多数商业大片那样哗众取宠、攫取票房,而是深深贴近现实生活,“以亲情为切入,以文化为旨归”。郑导演在一次访谈时说,创作灵感来自现实生活:当时爱人在美国读书,导演本人对美国社会有了很多接触,而且一个朋友的类似经历使他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冲突,从而获得了创作灵感。为了凸显文化冲突,导演把拍摄地点选在了美国本土文化氛围浓厚的密苏里州,以利于充分展示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过程。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成中西文化异同的多个因素,展示了矛盾冲突的过程和演变,也带给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二、中西文化异同溯源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忘记了统一。”而我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指出:“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西方文化的特点是略论。”他们都从宏观上对中西文化异同做出了高度的概括。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异同其实都是表象,文化异同的根源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异同才是根本,是内在的,固有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又起因何处呢?人们的思维方式异同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和人们所在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体系,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是农耕大国,辽阔的土地资源、众多的人口、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以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家族关系相对复杂,形成了人们更加重视群体属性,重视伦理人性的文化特质。欧美国家总体上地广人稀,临海而生,相对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能力的发展,家族、伦理观念相对弱化,更加崇尚个人为社会本位。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化特质。荷兰文化学家Geert Hofstede对来自40个国家10万多名测试者进行探讨,根据探讨把不同文化从五个维度进行区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女性化特征和时间取向;而另一位荷兰学者Trompenaar则又通过来自28个国家47种文化15 000多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把文化又归结为以下方面的异同: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中立型与情感型、明确型与弥漫型、成就与归属。实际上,这些文化异同体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许多隐形异同却隐藏在茫茫大海之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电影《刮痧》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一)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综合思维与略论思维 中国文化的整体观与综合思维在影片中有明显的例证。刮痧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医疗措施,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都是开窍于表,通过外在的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的通畅,达到去除局部病灶的效果,其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这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与略论思维正好相反。西方的医疗观念是把人体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器官,看病时集中于某个患病部位,力图修复或再造已经发生病变的组织和人体细胞。迥异的思维造就了不同的医疗措施和体系,难怪美国法官对许大同对于刮痧的解释觉得云山雾罩、不可思议。 (二)明确型与弥漫型 根据荷兰文化学者Trompenaars,明确型文化在处理事务时往往更直截了当,直面冲突与困难,表现得比较外向,且把公私清楚地区分开来;而弥漫型文化则相反,它们面对冲突和困难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表现得更为内敛,对公私的界限不是划分得很清楚。这在影片《刮痧》中能够体现出来:许大同在法庭上本来希望自己的老板兼好友昆兰能与自己荣辱与共,关键时刻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但是万万没想到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昆兰“公私分明”,以美国文化的视角把“公事”放在首位而把个人关系放到次要的位置,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最终,昆兰没有站在大同一边,而是公私分明,站在了自己理解的正义的一方。 (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在普遍主义意识浓厚的文化中,人们对普遍适用的规则更为重视,而人情关系的影响相对薄弱;在特殊主义占主导的文化中,西语论文,人们更注重人情世故相互依赖的关系,而把规则看得很轻。 在影片中,尽管许大同在美国生活多年,他的思维意识仍然深深扎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他的意识中仍然是情大于法。在福利院指控大同夫妇对丹尼斯虐待和施用家庭暴力时,大同为了不让老父亲在法庭上接受质询,毅然把罪名承担下来,隐瞒了父亲为儿子刮痧的事实真相;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法学是至高无上的,是权利的保障,而人情显得相对淡薄,如果涉及个人利益,人情关系退居其次,人们宁愿用法学来保护自己,不惜牺牲个人感情。 当父亲黯然神伤地欲离开美国的时候,许大同为了让祖孙相见,不顾一切地把儿子从福利院“偷”出来,并与警察上演了公路赛车的惊险一幕,这一切都说明了情义在许大同心中的位置;当街头的打劫者践踏了大同为儿子准备的孙悟空面具时,他不顾一切、歇斯底里地与歹徒拼命,险些令歹徒丧命,这也足以展现他对儿子的深爱,以至于把法学置于脑后。 (四)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体主义文化,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人格,每个人都是与他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于“他人取向”,自己在群体里面、在别人面前并不是那么重要,人们更为重视群体的利益和他人的面子。在影片中,许大同深受中国文化中三纲五常的作用,一方面对父亲极尽孝道,另一方面把儿子视为自己的“财产”,奉行传统父母的“打是疼,骂是爱”的准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对丹尼斯当然拥有绝对的版权”。在得知丹尼斯与小朋友打架后,不分轻松皂白地训斥和打了自己的孩子,并认为这样是给对方面子,对双方家长表示尊敬,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美国文化则不同,在同样的场合,父母会调查清楚事实真相,是非曲直,然后客观地公正地教育孩子,难怪昆兰对许大同的做法和观念觉得不可理喻。 四、跨越文化鸿沟,增进中西相互理解和接纳 (一)认识文化异同,实现文化多元共存 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为整个世界构成了绚丽的文化画卷。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缘于不同国家、民族的地域、历史及传统的异同性,具体表现在民族风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问题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想在世界舞台上自由生存和生活,都想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强势,都想扩大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力,于是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文化接触与碰撞过程中,又必然出现文化渗透与对抗、文化侵略与反侵略。由于文化是平等的,如果某个民族文化过于强势,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又必然会使冲突升级,甚至引发战争。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融合,各种文化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求同存异,共同勾画人类文明的璀璨画卷。因此,我们既应当充分认识到各种文明的异同、矛盾和可能发生的冲突,又要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及融合趋势。各种文化应当走多元发展、共生共存之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在多元互补中完善和发扬自身的文化 中西文明有各自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各自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由于形成条件的异同,各有特色。同时也应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中往往精华和糟粕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我们应当对各种文化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因素,如对“仁、义、礼、智、信”的崇尚,对“和”和“中庸之道”的追求,然而也有许多方面对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影响,不利于与时俱进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的社会生活仍然重专制而轻民主、重均同而轻个性、重伦理而轻科学、重人情而轻法制,重传统而轻变革。美国文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代表,同样,我们在美国文化中能看到许多优秀之处,如对民主、科学的崇尚、对个人奋斗精神的弘扬、对法制公平的推崇等。 在肯定美国文化闪亮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薄弱之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同,美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对自然的驾驭一方面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发展,但同时也造就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分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美国文化中倡导的对自然的驾驭反映到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就表现为人的独立与个性,这一方面有利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却容易助长个人自由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群体团结、社会稳定及团队合作;美国文化关于规则的重视有利于一切有章可循,公平公正,然而过分地依赖法规、规则而忽略“情”的因素不利于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反而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因此,任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应批判地接受彼此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和合理内核,为自己的文化注入青春和活力,同时不断寻找各自文化的契合点,与各民族文化共同走向繁荣。 (三)促进中西文化沟通与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本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然而如果总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唯我独尊,则必然会排斥其他文化,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自身的发展。因此,每个个体都应当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情绪,以宽容的心态接受异质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由于各种因素,任何人对其他文化的认识都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僵化的,只有多沟通、了解,才能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感情;同时在与异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善于文化移情,即从他国文化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拉近心理距离,以赢得文化的和谐与共赢。 当今是全球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存、互通有无的时代,只有各国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借鉴,构架无国界的国际文化,才能使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才能以文化的协调和融合带动各领域的合作和发展,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祥和、璀璨。 [参考文献] [1] 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7. [2] Hofstede G.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Norfol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K)Limited,1991. [作者简介] 杨跃(1972— ),河北三河人,,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探讨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