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摘 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异同,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作用,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作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探讨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异同。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西语论文范文,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关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著作或者影视著作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作用,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对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二)西方的“ghost”
  英文中的“ghost”在字典中的解释是“the spirit of a dead person that is seen or heard by sb who is still living”。这里具有两个含义:一是“ghost”(鬼)是人死之后的灵体;二是“ghost”(鬼)可以被人们所看见或听见。
  在西方的文学、影视著作中,我们所常见的“鬼”也基本是人死之后的灵魂。苍白的脸颊、飘忽的身影,在阴暗的古堡徘徊,夜晚出来作恶,神出鬼没。
  而在英文中,“ghost”也和“鬼”一样,常常用于贬义色彩。“as white as ghost”是形容一个人脸色不好,很苍白的一色;“ghost town”是形容被废弃的荒凉的城镇;“ghost brand”则是指曾经很畅销,虽然现在还有销售,但是已经不再受人欢迎的过气品牌。
  并且,同中文中的“鬼”一样,“ghost”也有用于褒义词汇的时候。例如,“This is the ghost walks”在英语中指代发薪水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想必是所有人都很高兴的。还有“ghost in the machine”是用来指那些在关键时刻出来解围的人物。
  (三)中西“鬼文化”相似的原因。
  从鬼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西方民族,古代先民将鬼看成非常可怕的东西。这是因为,在原始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科学知识匮乏,非常的蒙昧无知。当原始先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是由一种非常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控制的。
  从梦境中和昏迷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日常生活和人,甚至是一些死去的人,醒来之后又一切如常,仿若不曾见过。碍于低下思维能力和贫乏的科学知识,人们猜想,人是有肉体和灵魂之分的。并且,从可以见到死去的人这一点上,再推断出灵魂不死的观念。原始先民认为,死去的祖先和亲友可以来到梦中活动,便是灵魂之说最好的铁证。而古代常说的“托梦”也是此观念的表现。死去的人若有心愿未了,或者思念亲人,便会托梦,到在世之人的梦中告知和相见。关于原始先民的灵魂观念是从梦境中产生的问题,西语专业论文,恩格斯曾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作用,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久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除此之外,影子也是原始先民相信灵魂观念的依据。影子是紧紧跟随人类的一种东西,并且是黑色,人类关于黑色有一种本能的未知恐惧。他们认为影子是人生命的终于组成部分,也就是灵魂的象征。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相信,如果踩着影子,或者伤害影子,那么就会真的伤害到人的躯体;如果没有了影子,那么人也就会死去。时至今日,有些地方小孩子依然会玩“踩影子”的游戏,虽然已经没有了禁忌,但是依然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伤害”对方。这也印证了人们认为影子是身体的一部分的观念。后来,古代人们就将这脱离了肉体的不死灵魂称之为“鬼”。
  (四)中西“鬼文化”的风俗比较
  由“鬼文化”直接引发的就是丧葬制度和鬼节。虽然对“鬼”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这两点上中西方则开始形成比较大的异同。因为对“鬼”的敬畏,人们都比较重视丧葬仪式,并且中西方都产生了鬼节。但是因为宗教和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作用,在丧葬习俗和鬼节上,中西方明显不同。
  4.1丧葬习俗
  西方受基督教作用,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而中国因为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作用,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作用。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后世文明发达一点之后,觉得此法太过残忍,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4.2鬼节
  中国的鬼节其实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但是在民间流传,并且受到儒释道三教的作用,形成很多不统一的风俗。俗话说,“七月半,鬼门开”。虽然道教是过“中元节”,佛教叫做“盂兰节”,但是日期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的百姓在这一天主要就是祭祀祖先,放贡品,烧纸钱。并且,传说这一天“鬼门开”,所有鬼魂都会到人间来,所以除了在家祭祖以外,人们还会在路边或湖边烧纸钱,供奉给所有孤魂野鬼。
  西方的鬼节一般称作万圣节(Halloween),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至11月1日。原本的万圣节也是传说鬼魂会回到人间,于是人们穿上食尸鬼似的的衣服,举着火把闹哄哄的走在街上,以此驱鬼。然后到如今,西方的万圣节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娱乐性质的节日。人们更热衷于打扮成女巫、吸血鬼等各种类型的鬼怪,尽情玩乐,在小孩中还流传“trick or treat”(捣乱还是给糖)的经典游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人的本能上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原始人类对鬼的认识,还是一些神话传说的相似性,都说明人类在一些基本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宗教、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作用,才产生出巨大的异同。求同存异,才能让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M],1998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张劲松,中国鬼信仰,中国华侨出版企业[M],1991
  [4] 殷登国,七月十五中元节――鬼月谈祭鬼与中国人的鬼怪观[J],紫禁城,2017年,8
  [5] 姚周辉,论原始先民灵魂、鬼神观念产生发展的轨迹及其要素[A],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6] 徐梁峰,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7] 魏朝夕,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8] 罗红卫,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方文化[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1(1)
  注解:
  ① 引自汉典,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ACZdicBC.htm
  ② 引自汉典,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ACZdicBC.htm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43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