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美学理论异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东方戏剧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作为当今世界戏剧的两大基本系统,其典型代表分别是中国传统戏曲与欧洲话剧。由于东西方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浸染的不同,使得这两种戏剧艺术也表现出迥异的风格特征。本文试从内容结构、表演形式以及角色塑造等角度出发,对中西美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西戏剧的艺术特色,更深刻地领会我国戏曲的魅力所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戏剧;创作内容;角色塑造;舞台表现
  戏剧作为一门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艺术,承载着该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符号。就戏剧而言,西方美学更强调创作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西方戏剧主要依靠剧中具有真实性格、富有真实感的角色来打动观众,而中国传统的美学则偏向于戏剧对人的情感感染力。本文仅以我看过的青春版《牡丹亭》以及西方音乐剧《猫》为代表,从文化背景、创作内容、表演形式以及角色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深入对比,从而更好地体会中国戏曲和欧洲戏剧的异同
  1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远在氏族社会时期,歌舞艺术的诞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和集体狩猎的生活形态以及美好的愿望。出于对天神的信仰,社会中出现了一类能够通灵的人,女的被称为“巫”,男的被称为“觋”。他们代表氏族向天神祈愿,同时向人们传达天神的旨意。丰收时节,他们代表族人举行祭祀典礼,向天神表示感激和敬重。这些活动的完成对后世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通俗意义上所指的中国戏剧,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经历了唐朝“梨园”,西语专业论文,宋代的杂剧和南戏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在元代趋于成熟。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典礼,按照仪式的分类应是史前巫术仪式中的一种,古代的希腊人为了向酒神狄奥尼索斯表达崇高的感激和崇拜,举行大型的祭祀典礼,感谢酒神赐予他们神奇的酿酒技艺,以及美满幸福的生活。戏剧始于祭祀典礼的延伸,并将神话传说赋予希腊戏剧更加细致丰富的内容。古希腊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有这么一个说法――悲剧,即是一种模仿一个严肃、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行为。这种理论淡化了戏剧的表演性,更加注重写实。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西方戏剧都强调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及模仿的真实性的统一。而中国戏剧早期具有仪式化、程式性、虚拟性和抒情性等特点,重视戏剧的综合表演给人带来的情感愉悦。
  2 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猫》为例
  (1)从创作内容上看。西方戏剧非常注重“真”,推崇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摹写。因而要求戏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要客观地描述事物,戏剧情节也要贴合生活实际,不要过分偏离真实的生活轨迹。戏剧演员在表演时也要充分尊重事物和角色的客观规律性,尽量与表演的事物保持一致。西方戏剧在这种偏写实风格的理论引导下,戏剧表演也极力掩饰“演”的痕迹,强调真实地模仿现实。音乐剧《猫》中,演员们匍匐在地,且表情丰富多彩,很难想象他们的表演会如此符合猫的特征。其目的就是使观众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从而完全地投入情境并被彻底地打动。与西方戏剧不同,中国戏曲更注重写意性。古代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都偏向于在剧本创作中融入自身对实际生活的体会和感悟,淡化对现实事物相近的描述,使其形成一种以形传神,超脱于现实的艺术风格。而对戏曲演员的表演要求在于,淡化事物的客观形态,尽量将自己内在的精神风貌通过外在的表演展现出来。青春版《牡丹亭》虽在内容上做了删减,但其本身还是一部写意之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因梦而死、死而复生”这类故事。因此,剧作家在创作角色时,希望观众能够从表演中看到剧作家自身的个人感情。
  (2)从角色塑造上看。关于西方戏剧来说,强调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西方戏剧随着戏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布莱希特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前者认为,戏剧就是要将生活中原本普通的事物艺术化,要使人认识到现实是可能被改变的。推崇“间离表演法”,即要求演员要高于角色,在表演时不能将自身和角色人物混为一谈,而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后者则认为,戏剧必须保持与现实生活高度一致,不能有虚假的表演和事物出现,要求演员在表演时要将自己与角色达到高度的统一,暗示自己就是所表演的这个角色,使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在表演,而是在真实地经历。因此,尽管《猫》的角色众多,但每个角色相对独立的台词表述,以及他们在表演时所表达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及独特的性格。演员通过内化对不同猫的感情和性格有所体会,在舞蹈表演中完美得释放内在情感,使得情感表现与舞蹈表演相得益彰,更让观众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眼前的戏剧演出是真实发生的,从而产生共鸣,被彻底地打动。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演员往往都被分好类别,如青衣、花旦等,进而从扮相、动作、唱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范。在表演时,非常讲究演员动作的规范性,如口型的大小、脚步的顺序、臂膀的抬升高度等。演员一系列程式化的表演动作,使表演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供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广大的想象空间,观众也通过欣赏戏剧参与了剧中角色的创作过程。所以,中国的戏剧表演既不是单纯的理性静观,也不是单纯的感性体验,而是二者相互调和、融合为一的一种审美精神。
  (3)从舞台表现上看。任何戏剧都是通过歌舞表演呈现的。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时都只有有限的舞台空间和表演时间,然而他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和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
  中国戏剧在情节表现上强调虚拟性,即在舞台展现上强调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欣赏《游园惊梦》这一出时,舞台所展现的真实空间是杜丽娘的闺房,待到杜丽娘梳妆打扮完,春香道:“早茶时了,请行!”接着,杜丽娘又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此时,舞台空间已由闺房转到了后花园。简而言之,在同一场戏中,舞台空间的转换就是通过剧中角色的唱、念、做、打来实现。与此同时,舞台的时间也发生了转换,先从实转到虚,再由虚转到实,时空转换得十分自如。而在音乐剧《猫》中,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垃圾场,其中的垃圾都是按照“猫”的比例精心制作的,铁桶、轮胎、废牙膏、鱼骨头以及“猫”的服装、毛发、猫爪、猫尾都做得十分逼真。由此可见,西方戏剧强调表演的仿真性,追求对现实世界的仿真模拟,布景通常使用实物,而且剧本中出现的各种场景也要依据现实环境的状态来搭建。   3 “大团圆”的结局
  中国的戏曲有喜剧和悲剧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却是一致的。它们体现的美学形态与西方古典悲剧是一致的,西语专业论文,就是“和谐”“平衡”。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的代表之一《牡丹亭》,不管是从剧本的选材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没有对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伦理的畸变性进行彻底的否定。尽管该剧很大篇幅上表现了对人的真实性情的追求,但是总体而言,还只是表现了一个有准则和底线的情理冲突。在经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之后,结局最后归于完满。而西方戏剧里的“大团圆”方式偏重于“同归于尽”,企图让敌人的目的化为泡影。〖JP〗戏剧表现的矛盾冲突〖JP/1〗更加尖锐,而且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猫是一群在生活中离我们很近却又充满许多未知的神秘色彩的动物。《猫》将视角伸向这样一个群体中,从猫的眼中来展示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以猫的内心体会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人情世故,从猫的行为来反观我们自己的行为。因而该剧在表演时,具有更加强烈的批判色彩和反观意味,给人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冲击。这是一种“恶”的“和谐”“平衡”,或者称是一种“恶”的“大团圆”。然而,不管是“恶”的“大团圆”,还是“善”的“大团圆”,最终的“和谐”“平衡”都是一致的。
  4 结语
  西方的戏剧正如他们的性格一般,奔放、外露。反映到审美观念上,人们崇尚的是直观的真实性,崇尚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崇尚浓烈的色块组合和音色对比。而中国的戏剧往往是委婉的,内敛的。反映到审美观念上,人们更加崇尚写意,崇尚虚实的结合,崇尚线条的流转,情景的交融,最终达到“韵”的享受。尽管中西方戏剧在内容创作、角色塑造、舞台表现上存在较大异同,但这些异同并不会妨碍这两种戏剧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正是这种戏剧审美样式的异同,才使得两种文化形态之间产生碰撞,更加突显自身个性,才使得戏剧这种表演样式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彭鲁迁.中西戏剧舞台表演中的美学性格比较[J].大舞台,2017(7).
  [2] 张娣.从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看中西艺术美学异同[J].中外公司家,2017(6).
  [3] 俞为民.论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4] 吴凤霞.浅论戏曲艺术的“写意”[J].黄梅戏艺术,2017(6).
  [5] 王晖.从文化异同解读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虚实性[J].四川戏剧,2017(3).
  [6] 顾钟瑾.中西戏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异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7(8).
  [7] 安博,石蒙蒙.从戏剧范式看中西艺术审美精神的异同[J].戏剧文学,2017(11).
  [8]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ZK)〗
  作者简介:〖HT6SS〗强婧,女,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017级探讨生,探讨方向:艺术管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