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观与死亡美学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本文从略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在世仇、世俗面前对待爱情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入手,向读者展示中西方男女个体用爱情的力量与神性、神权或封建制度进行的不懈斗争,阐述了一千多年前中西方男女爱情观死亡之美。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爱情观 和谐 死亡美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称《罗朱》)与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均是中西方戏剧史上流传至今的爱情戏剧杰作。两部戏剧虽然出自不同国度,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对待爱情的态度和主人公死亡后所阐述的意义,赞扬了男女主人公在封建旧礼教下的家长制和婚姻制度中争取个性解放和爱情幸福的人文主义。特别是《罗朱》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亡化解了两大家族的世仇,和《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亡殉情“化蝶”所表达的对社会和谐的期望,都表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源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加深了我们对中西方青年男女在婚姻上所持的爱情观的了解,深化了我们对中西方在文学艺术上表达爱情悲剧的最高价值和死亡之美的认知。
  一 一见钟情与相识相知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充分地探讨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后总结出:“近代悲剧一开始就在自己的领域里采用主体性准则。所以它用作对象和内容的是人物主体方面的内心生活,不像古典艺术那样体现一些伦理力量。”这不仅仅是对《罗朱》的总结,同样也适用于《梁祝》。
  就《罗朱》来说,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期正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一见钟情的人文主义形式向“神性”和“神权”进行宣战,表现的是人文主义的力量和敢爱、敢恨、敢于斗争的精神。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必然与固守统治地位的封建势力针锋相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用爱情的形式来挑战封建家族势力和世仇,期望达到双方相爱的目的。
  在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被设置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小城,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该座城市中两家门第相当的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宿仇,经常发生械斗。而朱丽叶是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罗密欧是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第一次见到朱丽叶的罗密欧立刻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由衷地发出了对她的赞美:“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身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间!”而初识罗密欧的朱丽叶则发自肺腑的说道:“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同样表达了非他不嫁的决心。就在当天晚上,两颗为爱情烈焰所燃烧的心在爱神丘比特的牵引下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碰撞了,纯洁无暇的爱情种子开始在一对青年男女的心中生根发芽。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发生于中国古代东晋时期的浙江上虞。梁山伯是一介书生,而祝英台是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的独生女。相传,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感情深到什么程度?戏剧《梁祝》中“情重如山深如海,同窗共读两无猜,志同道合相敬爱,光阴过去似流水,匆匆过了三长载”的幕后合唱词道出了两个人的心声。等到祝英台下山回家时,梁山伯更是以十八里相送的形式来表达对祝英台的眷恋,只是梁山伯此时还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罢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青年男女已经在三年同窗共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三年的相识相知,为两人的爱情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 努力抗争与悲情之痛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封建的家族世仇和封建的传统神性和神权。试想,作为具有封建家族世仇观念的凯普莱特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女儿嫁给仇人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呢?作为一个具有封建家长制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家长,他又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女儿不听他的话,不去嫁给他已为女儿选定的理想丈夫帕尔斯伯爵呢?然而,就是在这种强大的障碍面前,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相爱了。当朱丽叶得知她所爱的是仇人的儿子时,她独自对着黑夜的星空倾吐自己的情怀:“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她用这样的表白坚定了与家族对抗的决心,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宁可失去生命。
  梁山伯和祝英台却不能这样做,他们身上背负太多的责任和伦理纲常。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梁山伯是忠厚善良、重义守信、极重人伦,尤笃孝道之人。他在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后,也曾想通过师母、聘物玉扇坠定亲这一事实姻缘来与封建包办婚姻进行对抗,也曾想通过“写成冤状”、“头顶状纸”等方式状告祝员外、马文才,来解决“欺贫爱富图赖婚姻”、“活夺我爱妻”的事实。但是,祝英台的良言相劝让他彻底打消了为婚姻对簿公堂的念头。正如祝英台唱段:“……你可知堂堂衙门八字开,官官相护你总明白,那马家有财又有势,你梁家无势又无财,万一你告到衙门内,梁兄你于事无补要先吃亏。……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老母指望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只靠一两个人来反抗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是很难行得通的,结果只有屈从。最后,梁山伯是“默然坐下”,默许了祝英台已许配马文才的事实。当梁母从祝家回来后,得知带回来的是祝英台的青丝发、诗文稿和亲笔信后,反而使梁山伯更加“百结愁肠解不开”。
  祝英台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知书识礼,才艺俱佳,她摆脱不了封建制度环境下女性固有的软弱性,但她也并不是一味地、完全地软弱。在得知爹爹祝公远将她许配给有财有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时,她分别以:“女儿不配”、“女儿不嫁”、“年纪尚小”等理由来搪塞这门婚事,还以“门不当户不对”、“愿侍候爹爹终老一生”作为理由来打动爹爹祝公远。但是,祝公远在得知祝英台已与梁山伯私定终身后,断然否决了他们的婚约。祝英台没有屈服,她闻听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顾封建礼数,西语论文网站,前往梁家吊孝哭灵。最后,在父亲逼嫁时依然坚决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进行祭奠。这些做法,在封建社会,完全是女性对家庭、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挑战。同时,更是表达了对梁山伯的爱慕、思念、痛惜之情。   三 为爱献身与悲壮殉情
  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受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思想的作用,他们在自己的婚姻上表现出了坚强、果敢、直爽的性格。当罗密欧被放逐,朱丽叶的父母逼迫她嫁给亲王的侄儿帕尔斯伯爵时,她为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奋起反抗,找劳伦斯神父商量对策,并在开明的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私定终身。后来,西语论文网站,朱丽叶仍然把幻想寄托在劳伦斯神父的安排上:吃迷药假死后,与罗密欧双双出逃,以图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家庭的认可。结果,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死而自杀于她的身边。原文如下:
  罗密欧:亲爱的朱丽叶,……我要永远陪伴着你,……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
  朱丽叶:这是什么?一只杯子,……一定是毒药结果了他的生命。……你一起喝干了,不留下一滴给我吗?我要吻着你的嘴唇,也许这上面还留着一些毒液,可以让我当作兴奋剂服下而死去。
  朱丽叶:啊,人声吗?那么我必须快一点了结。啊,好刀子!……〈以匕首自刺〉让我死了吧。〈扑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由于偶然事件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当悲剧终于不可避免地降临时,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有情人义无反顾地献出了他们短促而美丽的生命,他们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炽烈而率真的爱情。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说,封建社会制度没有给梁山伯提供一个自由恋爱、反抗封建礼教的机会,也没有给祝英台一个违抗父母之命、反抗包办婚姻的理由。东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孝文化成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是封建礼教所推崇的最高原则,夫妇之道要屈从于孝道。
  然而,祝英台的作法却是悲壮殉情,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演绎了他们的真爱。不久,马家前来迎娶,祝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她膝行,哭拜于坟前。祝英台唱段:“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号地哭哀哀。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不能同生求同死……”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仆人欲阻,扯下衣襟,片片化作蝴蝶,随风飞舞……
  四 死亡的价值之美――世仇和解与化蝶双飞
  生存与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梵高说:“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从《罗朱》、《梁祝》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到:死亡的价值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这种美蕴含着价值永恒。前者是世仇和解,表现新兴势力将与旧势力融合;后者是化蝶双飞,表现人们期待的婚姻美满和社会和谐。
  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关系以死亡终结,他们的身体以死亡作为消失的话,那么,他们的死,促成了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世仇的和解,恰恰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又一次生命的开始。在罗密欧的最后发言中,他再一次用黑暗和光明来对应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他把朱丽叶形容为在坟墓的黑暗中的灯塔,他说:“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结局在用黑暗渲染死亡悲剧色彩的同时,也用“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来形容他们的墓窟和他们升天后结婚的盛宴。这就是戏剧《罗朱》死亡结局的价值之美。
  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这一“化蝶”结局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社会和谐的体现,富有积极意义。《梁祝》“化蝶”的结局,鼓舞着人们去努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究会得到。清代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情词,其结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钧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就是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迹来抒写胸中的块垒,也是把永恒的爱情寄托在化蝶上。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的束缚人们婚姻自由的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这就是戏剧《梁祝》死亡结局的和谐之美。
  结语
  我们感性而直观地看到,《罗朱》和《梁祝》两部著作殊途同归,但是从他们争取人的尊严、人格的独立上,还是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意识、不同的价值观为我们带来的文学艺术上的死亡之美。从古至今,关于西方人来说,追求社会变革和进步是他们的社会文化,用偶然事件来表现悲剧冲突,让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关于中华民族来说,仁义礼智信是亘古不变的社会文化,同样是以悲剧为结局,但是用期待中的圆满来终结两个人的爱情,在情感上弱化了悲剧的色彩。由此可以归纳出,中西方的社会体制驭驾于人本的个性之上,但他们的个性却主导着他们的情感,让真爱与命运、命运与社会体制之间发生碰撞并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著,冯杰注释,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进等改编:《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3] 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王虹:《英国文学阅读与欣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作者简介:吴丹,女,1976―,辽宁丹东人,,讲师,探讨方向:外国语言学、运用语言学,工作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