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表达情感涵蓄且意味悠久,讲究一种“中和之美”;西方人更加注重理性思维,传达情感的直接和直白,更倾向于“冲突之美”。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服装的审美意象的异同。通过中西文化审美意象的对比,中国服饰的未来不仅继要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要借鉴西方文化审美的精华,使本民族的设计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服装;文化;审美意象;异同 服饰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人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中西方服饰在文化审美上的发展存在异同,这些异同不仅体现在服装设计、色彩、装饰细节和材料,更表现在整体营造的氛围上的不同。 一、中西服装的文化审美异同 (一)中国大陆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 所谓“大陆文化”即是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教会人们懂得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繁衍生息。所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朴素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认为人和衣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和谐的。因此,服装的宽衣造型,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超凡脱俗的境界。它体现了中国大陆文化的和谐、中和之美。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化,土地的开发相对艰苦、缓慢。所以人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只有征服了大海,战胜自然,才能使人们有生存能力,因此使西方非常钟情于一种冲突美。所以西方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分的很清楚,因此,在对待服装上呈现出一种理性科学的态度。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性解放、颠覆中世纪文化对人性的禁锢,西语论文网站,在服装上的表现为:使用紧身胸衣和裙撑来突显女性体态。这种文化审美异同异同给服装带来另一种美。 (二)中国的隐喻文化与西方的明喻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追求一种意境美。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犹抱琵琶半遮面”,表达出正是一种含蓄的美、内敛的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为言。就是说不懂《诗经》的比兴准则,就不能说话,因为言不能达意。中国人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就只能用比喻、暗示去传达一种模糊、隐晦的意义,理解就要靠接收者。国画中的留白,服装上的吴带当风、裙据飘然,这些惯用的艺术表达方式都是凝练重意、内韵深远,透露出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与审美性情。 西方文化则是一种明喻文化,认为语言之外无世界,所以说话要言尽其意。以艺术的手段对事物进行层层略论,使关注的对象直白的表达其真实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使西方形成了自由、张扬、包容、直白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也形成了西方人在艺术表达中喜欢突显自身,强调个体。绘画上采用写实手法,注重表现对象的光影、材质的体现;服装上应用立体剪裁的技术突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以达到突出个体的目的。 二、中西服装的审美意象异同 (一)造型审美意象异同 “和谐、对称、统一”,是中国服装在造型上的主要特点,中国服装造型历来大致分为“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制”,即女装的“襦”和“裙”;男装的“深衣”和“袍衣”。历史上“上衣和裙子”,“深衣袍服”,衣领一般用在开领大襟和双排扣,腰带,正式的衣服往往配有蔽膝。这样的服装整体自然下垂形成纵向的垂皱,有拉长身形的影响,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这种传统的宽衣样式不仅不仅显示了人们朴直和严谨守礼的人格,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更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诠释。 西方服装的造型发展轨迹不同于中国传承式的形制发展,而是散点式的发展形式。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披裹式的没有成型的服装;中世纪早期,服装已见雏形,以半成型的服装为主;公元四世纪,四肢分开的窄衣开始蓬勃发展;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服装越来越青睐于贴身、合体的服装造型,使得服装向三维立体发展。西方服装的的立体裁剪方式,强调夸张身体的曲线,与西文化重视冲突、直白的审美保持一致。由此,中西方服装造型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发展态势。 (二)色彩审美意象异同 中国服装用色十分丰富和讲究,自周代推行的礼制中就对服色做了明确和严格的规定,把服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是身份地位高、出席正式场合的人着装的颜色。绿、紫、橙等混合而成的颜色为间色,是身份地位较低的人穿着的颜色,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秦汉时期黑色是最为尊崇的颜色,到了唐朝黄色便成了皇家的专用颜色,臣民不得使用这种颜色。从中国古代就选择服装的颜色,规定不同阶级使用不同类别的颜色,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使用颜色。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表明中国古代服装色彩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而在西方,色彩完全是为了取悦人们,各种颜色均被广泛应用于服饰之中。自古罗马时期西方服装就偏好白色和紫色,它们分别寓意纯洁和高贵。中世纪,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服装色彩上也选择了豪华和宗教气氛相符合的颜色,如黄金,棕色,黄色,白色等;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人性的解放和重视,颜色鲜艳的色彩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西方服饰颜色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大都与个人喜好相关。 (三)材质审美意象异同 柔软光滑的丝绸让人感觉温柔体贴;面料挺括令人感到庄严稳重;透明的织物使人感到美丽优雅,朦胧神秘;厚重织物因其有体积感,使人倍感温暖和安全;光泽面料华贵,有朴朔迷离之感;纯棉质朴大方;裘皮雍容华贵;皮革自然野性。在材质方面的区别,东方应用比较单一,而西方在材质体现出多样化。 中国传统服装面料主要是丝绸、棉、麻。从服饰文化中,对人类来说,丝绸是做出很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观的中国丝绸之凝聚,使中国的服装面料应该是少数最具魅力的。其面料是一种薄而雅致,色彩清新雅致,图案细腻精美,呈现出一种东方大美。 与中国的棉、麻、丝面料相比,西方的服装面料可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古代的西方服装面料主要是亚麻,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许多其他的织物,如东方丝绸、锦、绒、高级羊毛、羊毛、毛皮、皮革等。再加之尼龙和涤纶纤维的研制成功,西语论文网站,更是使得服装材料审美意象呈现出了多样性。 三、中西服装文化的交融对服装设计的作用 中西服饰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发展与整合。古丝绸之路,将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在一起,使东西方服饰更加丰富;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服装设计如如“中山装”“旗袍”成为经典。二十世纪末,国际时尚界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东方服装风格优雅而安静,脱俗和神秘,开始受到西方时尚设计师的青睐。设计大师Christian迪奥时尚设计的灵活性,巧妙应用中国传统特色的盘纽、中国领服装形态和对襟细节,结合西方的裁剪方式,使东西方服装融入新时代,以全新的面貌站在国际时装设计舞台上,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结语:中西服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他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打造中国特色的服装服饰,应该立足世界、时代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服装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精髓,即“世界精神,中国本质”。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尚潮流,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既有文化内涵又透着时代气息的大美。(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