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西办的政治制度[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关于本专题的知识点,一、从考查的力度来看,近两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所有考点均有较多涉及,故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且考查力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二、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且试题多以图文并茂的材料题形式呈现,以考查学生解读多种类型材料,调动和应用所学知识略论、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三、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试题主要集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汉朝的刺史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罗马法的演变等主干知识。四、从考查的方式看,侧重古今中外制度的比较,关注人类政治智慧、制度创新、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等新角度。考查的关键点是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7年海南卷历史第5题)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且重点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综合略论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并不是唐朝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被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但B项的信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被排除。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以“分科考试、差额录取”取代“按门第选官”“等额推荐”,这主要说明的是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项。科举制看重的是考试成绩,重视思想品德考查的是察举制,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才为标准选拔官员;唐代推行科举制,以诗赋文才为标准选拔官员。这两种选官方式与先秦时期选官的标准相比,不同点是
  A.选官的社会学标准取代了生物学标准
  B.选官权由地方掌控变为中央掌控
  C.推动古代中国社会向公平人性化发展
  D.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统治权的垄断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题干关键词是“选官的标准”“共同点”。察举制以德才为标准,科举制以诗赋文才为标准,考虑的都是人的社会学标准。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将任官职者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体现的是人的生物学标准,故选A项。世官制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血统,无所谓地方掌控还是中央掌控,故B项错误。C、D两项都是作用,而不是不同点,C项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作用,D项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故排除。
  示例2 (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7题)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明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其实质明显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成祖为加强专制而创立内阁制,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权力,始终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权力来自于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明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西语论文,一旦失宠,首辅地位便一落千丈。B项是对题干所述明初和明朝中后期历史现象的准确解读,故选B项。内阁的建立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从法理上讲也是受控于皇帝的,而并非不再受皇帝控制,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题技巧: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制。题干关键信息是“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这表明这类官员的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这与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地位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秦朝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汉朝丞相是三公之首,唐朝的三省六部也是国家的正式和法定官僚机构,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
  【重点突破】
  1 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1)春秋战国以前的政治制度是贵族政治。表现为西周建立以后实行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在本国之内为大宗,大夫为小宗,这样层层分封,各安其位,“子子孙孙永宝用”。
  (2)西周和春秋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时期。大政治家多半是贵族,偶尔有孔子这样的士人,也是破落贵族的后裔。
  (3)战国以后,官僚政治的趋势加强。伴随着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政治现实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学问家有半数以上起身于平民,其中秦国实行的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者不授爵的政策,效果最突出。
  (4)秦王朝统一六国后贵族世袭的政治制度终于被官僚政治制度代替。表现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一律由皇帝任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即是其典型的例子。
  2 秦朝中央集权制   (1)理论基础:韩非总结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历史教训,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核心权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国家最高执政者称皇帝,皇帝下设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外还有廷尉(掌刑罚)、治粟内史(掌财政)等九卿。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三公、九卿、郡守、县令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等诸多权力于一身。
  (3)职能:主要是镇压百姓,同时兼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兴建大型工程,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职能。
  (4)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障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度。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5)调度:中央集权制的调度在于皇帝对法(法令、法学)、术(策略、权术)、势(权势、权威)、度(限度)的驾驭能力。在“人治”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如果皇帝能够有效地驾驭权臣、控制地方、管辖百姓,中央集权制就会得到巩固和强化,否则结果就会相反。秦末,中央集权制应用失“度”,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超过了农民的承受限度,从而引发农民战争,导致秦朝灭亡。
  (6)完善和发展: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日益完善,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政治制度。
  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联系
  (1)区别:
  ①专制主义是一种中央的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解决的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会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
  ②中央集权是相关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来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实行君主专制独裁。中央集权制解决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它的不断加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的郡县制发展到汉朝的刺使制,再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地方权力被大大削弱;元明清朝实行行省制,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型。虽然,中途有些政权也试图实行分封制、郡国制,但由于不符合历史潮流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和强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央集权制虽然容易造成中央过度集权,但它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央集权制,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 三省六部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1)形式上,确立了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格局,三省各自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上,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掌管政令审核;尚书省掌管政令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3)运行上,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付尚书省执行。凡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呈上的奏章,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
  (4)积极影响:①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西语论文网站,减少决策失误,亦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体制更加完善,成为促进隋唐社会繁荣的制度因素。
  5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丞相制和内阁制虽然同属于中央制度,且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由于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两者的地位和影响也就截然不同。
  在丞相制下,丞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被赋予一定的决策大权,地位比较巩固。
  相反,内阁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因而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而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虽然会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非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尽管有人认为明朝的首辅是丞相的变相重设,但其权力与前代的丞相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丞相,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丞相的影响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权,因而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内阁则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实际权力,更没有决策权,因而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影响。   6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设置动机上,最初的目的是保证军事机密,后来逐渐演变为加强皇帝的权力。
  (2)组成人员上,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直接听命于皇帝。
  (3)赋予职权上,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成为皇帝独裁的工具。
  (4)结果和影响上,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然后向责任部门传达执行,使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的各级官员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这导致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从而使君主专制的绝对化发展到极致。
  7 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文明的作用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的形成。连绵不绝的山脉把陆地分割成小块,各块土地上的居住民彼此隔离,这就逐渐发展成为许多的城邦。城邦制国家的兴盛是古希腊文明形成的重要政治条件。
  (2)古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海洋经济的繁荣。多山,土壤贫瘠等自然条件导致古希腊粮食不能自给。但海岸线长,多良港等自然优势又使古希腊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具有开放、外向、竞争的特点,这使古希腊人具有积极活跃、勇敢和富于进取的精神。
  (3)海外贸易的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的繁荣,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人们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8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比较
  (1)就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①古希腊是通过殖民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并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②古罗马则是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内部存在方式而言:①古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与独立自治;②古罗马则是统一的集权制。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①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公民集体统治的转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②古罗马从君主制发展到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①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这减少了执政者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②古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作用最广泛的古代法学,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封建制度“一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下列朝代最符合马克��观点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 《礼记・王制》记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这说明西周初期
  A.周王室可有效控制诸侯
  B.诸侯国没有任何独立性
  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卿是诸侯国实际统治者
  3 《礼记》记载西周末年“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周夷王)以下”;左传记载:“(周夷)王愆于其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祭祀名山大川),以祈王身。”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分封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趋于瓦解
  C.周王室势力衰弱
  D.周王室礼贤下士
  4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法制准则,即亲属之间对犯罪者要设法包庇隐瞒而不得告发。如《唐律疏议・斗讼》中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此法制准则
  A.说明古代法学缺乏公平正义
  B.是传统宗法观念作用的产物
  C.反映了中国古代不依法办案
  D.说明古代中国缺乏法制观念
  5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汉旧仪》谓:“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庶为士庶子。”两则材料反映出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父子之间关系即君臣关系
  B.诸侯国内有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
  C.仪制度强调世爵世禄制
  D.以血缘关系规范政治等级隶属关系
  6 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7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 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变化剧烈。从先秦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②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③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9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指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B.保证政府的决策正确
  C.防止国家的再次分裂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10 下面是柏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收录的某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示意表,其反映的政治制度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1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唐玄宗前期年号)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尊重宰相,皇帝授予其充分的权力
  B.宰相主要处理具体事务,实际权力下降
  C.皇帝不拘一格,广泛选拔人才担任宰相
  D.宰相实际控制了军事、经济、文化实权
  12 枢密使一职始于唐后期。唐末五代枢密使不仅掌机要、备顾问,甚至直接施政。北宋初期,形成了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的权力格局,所谓“相权之分割主要是削枢密之权,以实中书之任”。据此可见,北宋初年
  A.限制枢密使侵夺宰相权力
  B.宰相和枢密使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D.皇权至上,直接掌控军国大事
  13 郡县制自诞生以来,对中国古代以至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作用。下列对于郡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先秦时期,已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B.秦灭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
  C.历经了路县制、道县制、行省制等细微的调整
  D.强干弱枝,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
  14 明太祖朱元璋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掌政事,都督掌军事,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材料不能说明明朝
  A.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渐成熟
  C.政、军、监察相牵制
  D.监察官的地位高于其他官员
  15 “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表明内阁
  A.是法定的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B.权力非常大,相当于宰相
  C.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D.阁臣无实权,只是承旨遵办
  16 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指皇帝起居便殿的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内阁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内阁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宦官的权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步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的日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17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后分割和取代了许多内阁“承旨出政”的职权,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机构。以上略论说明军机处
  A.已经成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B.由最初军政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
  C.相当于英国的内阁,是政府中枢机构
  D.取代内阁,成为政令制定、发布机构
  18 2017年9月《新京报》载文指出:“尾大不掉,是历来行政机构设置的难题。要办事,就要给权;一给权,其就膨胀;一膨胀,就办不好事;事办不好,只好给更多的权……形成恶性循环。而军机处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军机处能够成为“扁平”政府机构的关键因素是
  A.地处内廷
  B.人员精干
  C.有官无吏
  D.有决策权
  19 出生于雅典(古代)公民家庭的妇女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在家庭中可以和男性公民讨论城邦事务,并作用他们的政治决定。在家庭领域内,她们是高居于奴隶之上的女主人。材料反映出雅典(古代)妇女
  A.权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城邦政治
  B.享有不完全的公民权
  C.家庭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
  D.是家庭主人与政治的有限参与者
  20 “人民是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用命令,用人民当权的陪审法庭来处理任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了人民手里。”亚里士多德在此所赞扬肯定的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改革
  D.罗马法制
  21 著名思想家顾准在论及古希腊政治制度时说:“直接民主只能行使于‘城邦’。”其最主要的依据是城邦
  A.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B.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利的观念
  C.具有独立自治的特点
  D.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意识
  22 亚里士多德曾写道:“富人立下誓言,誓与民众永为敌,尽我之力损害他们。”古雅典穷人则怀着对财富的欲望,利用民主来获得富人的财产,他们立法让富人承担一切公共费用,增加开支,甚至流放富人,分得其财产。当马其顿的铁骑踏破雅典城门后,雅典沦为马其顿的附庸。这反映了古代雅典亡于马其顿主要是由于   A.贫富差距尖锐对立
  B.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C.民主的暴政与内耗
  D.重群体利益轻个体利益
  23 公元2―3世纪,罗马先后出现五大著名法律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学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作品来解决。这表明罗马
  A.皇帝对万民法的实施起着决定影响
  B.万民法的实施取决于法律家的建议
  C.公民法的所有缺陷都由法律家来弥补
  D.成文法的发展与法律家的贡献直接相关
  24 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他旨在强调罗马法
  A.具有不变性和永恒性
  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D.不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
  25 某同学在自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其中内容错误的是
  A.梭伦改革时期设立“陶片放逐法”来威慑对民主造成威胁的人
  B.伯利克里时期民主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C.《十二铜表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D.西塞罗强调“人生而平等”,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周初在分封的各国中,普遍推行周礼,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使得周代的各国中,文化、思想、制度,相互之间接近与统一了。……这就在整个周王朝统治所及的各国,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状况。这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巩固,极为重要。秦皇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原,就其本质而言,实因整个中原地区已经实现了这种文化认同之故。
  ――周天《中国历史廉政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法学……中国古代法学的对象是臣民,任何法学都不足以约束君主,君主是超越法学的。君主不仅本身的行为不受法学制裁,而且还常以命令改变法学的裁判,尤其是接近末代的君主多属昏庸或暴虐,更常发出违背法学的不良命令,遂使法学失去其公正性。
  ――李放、杨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
  材料三‘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对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体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自由和民主不是同等重要的。可以说民主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一旦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民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
  ――黄洋《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代推行周礼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古代雅典思想观念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略论这种观念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特征。(2分)
  27 科学选拔和任用人才关乎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福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司奏议日:“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兵兴,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虑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乏授受,谓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杜佑《通典・选举典》
  材料三
  隋文帝对选举制度也作了重大改革。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唐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实行何种选官制度?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二,曹魏时期实行何种选官制度?其初衷是什么?有何弊端?(6分)
  (3)根据材料三,隋文帝时选官标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6分)
  28 古代东、西方文明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不同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罗马国家的兴衰更替,罗马法经历了由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再到法典化的变化。罗马法最伟大的形成时期是在公元前最后150年。
  ――郝磊《论罗马法形成过程的开放性及其灵活性》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的官吏,任期只有一年,且向不连任。后来临到帝政时代,虽然如许多历史家所说,罗马皇帝们因受东方专制政治的作用,便扮演起东方专制君主的角色:颁布法学,征收赋税和任命一切官吏。但是,后来并没有形成与它相配适的官僚政治。   ――王亚南《官僚政治探讨》
  材料三
  (近代西方)不论革命的方式如何,其结果大体总不外伸张民权或市民权而剥夺王权,使国会成为法学的主权者,使人民或选举团体成为政治的主权者。这样一来,官僚或一般行政人员就要完全改变他们的性能,他们不再对国王负责,不再把国王的言语看作命令,他们要对国会、对人民负责了。“国会逐渐达到支配行政官吏的要求。法学不成为官吏权能的限制,而成为他们权能的基础了。”
  ――王亚南《官僚政治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最伟大的形成时期是在公元前最后150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万民法的发展论证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罗马和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主要差异。(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略论近代西方政治对古代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展。(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A8.C
  9.A
  10.B
  11.B 12.A
  13.C 14.D15.C
  16.D
  17.B
  18.C
  19.B
  20.C21.A
  22.C
  23.D
  24.B
  25.A
  二、非选择题
  26 (16分)(1)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现象: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治”特征突出。(2分)
  联系:周礼强调尊卑等级关系,是君主专制和“人治”局面出现的历史文化依据。(2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公民有充分参与政治权利的自由;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4分)
  作用:公民平等参与城邦事务;重视集体决策;极力维护民主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3)重视集体利益;以集体利益规范个人行为。(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 (17分)(1)制度:察举制。(1分)
  不同点:此前是规定各地诸侯王要按时为天子输送人才,否则贬爵削地,直至爵地俱尽;此时要求各地郡守察举孝廉,否则免官。(4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初衷:为了笼络衣冠士族(或为衣冠士族服务)。(1分)
  弊端:由于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地在京做官的世家名士把持,导致没有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而出身低微的贤才,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分)
  (3)变化:选官标准由重门第出身变为重才能学识。(2分)
  ,
  原因:南北朝以来,随着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数量的增多,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发展。隋文帝希望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4分)
  28,(17分)(1)依据: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至万民法,适用范围扩大;西塞罗提出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律高度成熟。(4分)
  关系: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互相推动的关系。(1分)随着罗马共和国的扩张,其疆域不断扩大,新的社会矛盾出现,这推动了罗马法发展至万民法。(2分)万民法在罗马帝国时期影响显现,理顺了各种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帝国长治久安。(2分)
  (2)同:君主专制。(1分)
  异:中国从秦汉时期确立了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理念的官僚体制;罗马则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法学体系。(4分)
  (3)继承:利用法学和官员来管理国家。(1分)
  发展:官员不再为王权服务,而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民主准则;法学不再是单纯的统治工具,而成为官吏权力的基础,体现了法治的准则。(2分,答出一点即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