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西班牙语作业中存在的语法问题,与学生座谈入手,研讨高职高专学生在西班牙语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在略论其原因(低效学习策略与错误的学习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西班牙语学习策略;学习措施 1.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 在对我院运用西班牙语专业共8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的学生课余学习西班牙语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11%和18%的学生分别在一小时和一个半小时左右;26%的每天在两个小时以上(西班牙语课除外)。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要时间花在记单词、词组(78%),做课后练习或背诵课文(分别是95%和85%),用西班牙语写日记(82%),听西语录音上(60%)。阅读和西语国家有关的中文读物与读西班牙语小说或杂志分别只占16%和28%。上述调查表明:学生用在西语学习上的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和课本有关的背课文和做课后练习上。 2.作业中反映的实际情况 笔者从学生的作业中抽出100份,对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出错率较高的语法形式有:名词的单复数阴阳性;动词变位及时态;前置词的用法及各类复句。学生在作业中比较喜欢使用的句式有:简单句,并列句,宾语从句和原因状语从句。其它复句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出错率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这几种复句的用法不熟悉。另外,学生在词的用法及ser与estar在做表语时的区别上使用混乱。例如:1.La sala no es grande,pero es limpia y arreglado.厅不大,但很干净、整齐。2.los alumnos se gustan hablan espa?ol con profesor.学生们喜欢用西班牙语跟老师谈话。由于本统计的统计数量不大,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但它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学生的西语学习情况。 3.低效学习策略与错误的学习观念 与学生座谈后发现: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存在某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课文的背诵,但是只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不注重课文语言的逻辑性,收获不大。(2)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进行课外阅读,觉得与考试无关,是浪费时间,而且短期内收效不大,难以坚持持久。(3)不喜欢做DELE考试练习题。在学生看来DELE考试太难,所要求的词汇量太大,对其望而生畏,大大地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4)汇量积累措施不正确的重要性,大多死记硬背,殊不知词汇的积累应在语境下,如文章中去记忆是最好的。(5)重视语法理论的记忆,不重视语法的实际应用。这种学习策略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实际语法应用时的混乱。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最基本的语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大量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掌握每个语法点。 4.对策 针对学生在西班牙语学习中的低效率和错误的学习策略,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1)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单词记忆法克拉申认为,习得建立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基础上,即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语言的输入,来自外部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正确和恰当的语言输入将会使语言学习的效果更佳。最佳语言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1)可理解的,2)密切相关的,3)不以语法为纲的,4)大量的。其中,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是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条件。他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张蓉2017,4)因此,单词的记忆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例句或优秀文章来进行。(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课文的措施大量背诵某些段落、范文等,所学的不是孤立的词和句,而是有上下文,有内容,逻辑性较强的连贯话语。背诵实际上是综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句和文,结构、功能和情景,语言、语法和语用,语言、逻辑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使得语言学习具有了整体性质(胡春洞1996)。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措施,单纯只是死记硬背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文的背诵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课文前后语言的逻辑性。(3)将语法理论融入语言实践中所有的语言都允许使用多种语法形式表达同样的语义内容。人们在说话时倾向于重复使用他们使用过的句子类型或者结构,这种现象被称为语法启动,即使用一种特定的句式加工一个句子后,会对接下来的具有相同或者相关形式的语句的加工起易化影响。(黄贤军等2017,13)因此,要想学好语法,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所谓熟能生巧也是这个道理。(4)加大课外阅读量国外许多语言学家通过探讨发现,大量的阅读,包括消遣性阅读,对提高第二语言能力极有裨益。(钱青,2002)阅读可以加大词汇量,培养语言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以使语言的习得在上下文中进行,增加学生隐性语言知识的积累。“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马广惠1997,1)。” 5.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