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一度中断的两国友好交流逐渐活跃起来,中国学者对两国间关系的探讨也为之焕然一新。目前学术界对中外关系史的关注持续升温,相关的探讨成果也初具规模,然而多以专题的形式撰稿,尚未出现通览的文章。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在中越关系领域的探讨成果进行回顾,并研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探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 越南 中越关系 中越两国的历史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两者之间的交往以北宋时期为分水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越南北属中国,当时的中越关系,越南语论文,实质上是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它始于秦朝而终于五代,前后延续了一千余年;后期越南实现了独立,向中国称臣纳贡,建立了中越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这一时期起于北宋对丁氏王朝的遣使册封,并迄于清末《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越南彻底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中越宗藩关系至此终结。 对于越南究竟何时独立建国,其实学界一直存在颇大的争议,难以达成权威一致的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始于雄王时代建立的文郎国,越南、法国和日本的部分学者坚持此说,他们驳斥交趾地区曾经内附中国,其违背史实的政治意图可见一斑;二是,越语论文,越南历朝官修正史以赵佗建立南越国为其开国肇基,并视为正统,称之为赵朝,推尊赵佗为安南的开国君主;三是,以吴权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割据称王为标志;四是,以丁部领于宋开宝三年(968)立国称帝为标志;五是,以南宋孝宗于隆兴二年(1164)册封交趾李天祚为安南国王为标志。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第四种观点,第三、第五种观点亦各有支持者。具体详见戴可来的《越南历史述略》刊载于《印支探讨》1983年第1期;楚汉的《五代宋初越南历史三题》和孔嘉的《越南立国始于何时》分别于《东南亚纵横》1992年第4期及1993年第3期;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经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翻译的《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郭振铎和张笑梅主编的《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作为中国重要的友邻,越南在独立后不久,便频繁遣使入贡,表示愿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的宗藩关系,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国内早有学者一直关注着清代以前中越宗藩关系方面,其学术成就卓著,但是,至今仍缺少系统性的概括。本文试图对这一探讨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科研成果进行简要地归纳和略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于中越关系探讨的发展成就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探讨中外关系史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门。与此同时,中越关系史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在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一批中青年学者也逐渐地加入到这支新生的队伍中,并取得了较多优异的学术成果。 过去中越关系史的探讨,在整个中外关系史探讨领域中显得相对薄弱。虽然在整个上世纪,史学界已经开始关注中越关系史的探讨,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探讨既不系统,也未深入,已有的学术著作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两国间政治关系依然是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黄国安、杨万秀等编撰《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系统叙述中越两国关系的通史性读物,尽管有些简略,但有助于开拓该探讨领域。张笑梅和郭振铎的《越南通史》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越南史作品,对古代中越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学习借鉴。王民同的《东南亚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和由余定邦与喻常森编写的《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对中越关系有着更全面、更详实的史料探讨。戴可来的《简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探讨》,2004年第2期)也对中越两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专门研究。这些都为加深理解两国宗藩关系的实质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 (2)有关华侨华人史的探讨成果。国内学者也较关注历史上侨居越南的华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对当地经济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如李白茵的《越南华侨与华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庄国土的《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吴凤斌的《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巫乐华的《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于向东的《河内历史上的唐人街》(《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7期)。近期,徐善福和林明华的新著《越南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为相关专家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他们对大批华人入越的原因、越南的华人政策以及华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发挥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3)史料的整理与辑录。如张秀民的《安南书目提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1期),成为我们从事中越关系史探讨“点睛”之作。由刘春银、王小盾和陈义翻译并编纂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中央探讨院中国文哲探讨所2002年版)让学者更加全面地掌握了现存越南史料的保护情况,并有助于了解越南史学界的相关学术探讨成果,为探讨中越关系史的学者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探讨所纂修的《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戴可来和杨保筠点校的《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李国祥与杨昶等编写的《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萧德浩与黄铮主编的《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等对中国史籍涉及古代中越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相关史料组织采录与归类整编,为探讨中越关系提供了基本线索。它有利于拓展该领域的探讨范围,促进古代中越宗藩关系探讨的深入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越关系的学术成果,有关古代中越关系的探讨态势也为之耳目一新,其显著特征为:一是随着中越关系不断改善并在友好发展的主旋律下,对越南史的探讨由批驳转向理性判断和客观略论为主;二是拓宽探讨范围,深化探讨内容。期间的探讨成果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华侨华人等诸方面,著述风格也由宏观叙事转变为专题探讨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水平;三是一批青年学者踊跃参加,尤以古代中越关系作为学位论文的探讨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取材独特新颖,为中越宗藩关系探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如王英的《元朝与安南之关系》(暨南大学,2000年),邓昌友的《宋朝与越南关系探讨》(暨南大学,2017年),陈文源的《明朝与安南关系探讨》(暨南大学,2017年)和卢红的《十九世纪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于中越关系探讨的不足之处 中国学者在古代中越关系的探讨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说,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其一,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邻邦,且具有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的思想基础,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同韩国、日本相比,中越关系史探讨发展却相对滞后。其集中体现在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关心该领域的探讨动态,科研队伍力量薄弱。在组织召集有关越南史的学术研究会上,讨论的主要议题对于两国发展的历史也比当代中越关系热点问题略逊一筹。其二,与日本学者相比,在越南史以及中越关系的探讨方面,国内学者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山本达郎的《越南中国关系史年表》(云南省东南亚探讨所1983年版)对古代中越关系有较系统地综合阐述,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另外,中国学者对于清代以前中越关系的探讨所存在的问题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术界对中越宗藩关系的探讨论著颇丰,其成果多集中在某一侧面具体历史问题上的个案探讨。如黄清根、陆妙春的《中越宗藩关系试论》(《江汉论坛》,1996年第11期),从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内涵以及历史意义三方面对中越宗藩关系做了简要地论述。厦门大学的陈双燕围绕中越宗藩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讨和略论。在《浅谈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的文化心理基础》(《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2期)一文中,他指出中越宗藩关系形成的心理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其中由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增强周边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是心理基础;“夷夏之防”及其世界观是中越宗藩关系的理论基础;贵和尚中,王道教化的政治观是中越宗藩关系的思想基础。在《浅谈近代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一文中,陈述了中越宗藩关系消亡的基本过程,其终止的主要外因是中法两国实力的较量直接决定着中越宗藩关系的结局,清末两种外交制度并存的局面是中越宗藩关系消亡的主要内因。在《中越宗藩关系的历史发展述论》(《南洋问题探讨》,2000年第4期)一文中从政治上研讨了中、越之间外交关系的实质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将中越宗藩关系分为形成、稳固、发展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历史时期中越关系表征的演变。除专门论述之外,如海外贸易、文化交流、地方史之类的学术专著或通史性作品也有涉及到中越关系史。反观综合应用各种措施、多视角在诸领域略论探讨、全面阐释中越关系史的著作较少。 (2)在收集与整理史料方面有待深入发掘。从现有成果来看,探讨中越关系史的资料来源以中国正史为主,并兼用越南古籍,如《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和《历朝宪章类志》等。这些作品虽是撰写其本国的历史,但鉴于中越历史关系的特殊性,必然有大篇幅涉及中越关系史的内容,即越南国家的起源与中国的关系、中越邦交关系、商业经贸往来、华侨政策问题和边界领土纠纷等。越南学者在谈及中越之间的民族情感与利益冲突时,其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然而,对历史事实的评判,因治学态度不一又各有不同。另外,越南汉文、喃字史料非常丰富且弥足珍贵,可以与中国史籍相得益彰。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对越南方面的史料发掘工作仍显不足。 (3)从事越南史探讨的科研能力方面有亟待加强。悉闻越南史探讨的学术前沿须要通晓越南语,若是探讨近代中越关系史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越南的法语资料。只有这样,国内学者在探讨近代中越宗藩关系或中法战争时,才能较全面、充分地占有史料,不致有失偏颇。同时,我国设立相关越南史专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仅限于广西、云南和广东等靠近东南亚的边境省份,在北方也只有北京大学和郑州大学设有越南史专业点。尽管如此,这也表明中越关系史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和发展潜力,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前瞻。 三、结语 自唐末以来渐趋崛起的交趾地方势力,始终与中原王朝相抗衡,为争取自治,摆脱中央政权的控制而斗争,但是慑于中国国力的强大,其独立自主又需要她的承认与保护。因此,综合探讨中越宗藩关系,有助于我们看清古代中越关系在这段历史时期的真相,消除人们在对于中越关系史认识上的一些讹误,以便更加清楚地辨明中越关系的历史主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为中越关系史探讨赋予新的内容,如经贸关系、文化交流、边界海疆及华人华侨问题等做了系统地阐述和考证,构建了古代中越关系探讨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把中越关系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外,作为我国周边友好邻邦之一,中越关系也是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上中越宗藩关系史的综合略论,可以更好地理清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科学准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为推动当今中越关系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黄亮(1987- )男,江西铅山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探讨生,探讨方向为中越关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