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清与泰国拉玛五世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比[泰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泰语论文 责任编辑:Anchali
更新时间:2017-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近代中国与泰国的教育改革是基于相似的历史进程和动因的,这一时期的改革都为今日的中国和泰国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两国在改革前的历史背景、领导者及指导思想和改革的方法及成效入手,对中国和泰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略论和比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晚清;泰国;拉玛五世;教育改革;对比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7)01- 19世纪中叶以后,亚洲各国普遍掀起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浪潮,开始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与泰国也在这段时间对国家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涉及从兵制、官制、法制、学制、工商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教育改革也是中泰两国改革较突出的方面。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领导者及其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方法和成效这三方面入手,对中泰两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略论和比较探讨。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后,泰国与中国因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两国的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力,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改变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在国内逐步推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教育改革也比较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国清末的教育改革和泰国拉玛革新。 在19世纪中叶后,中泰两国在领土方面上都处于相同的危机,那就是两国虽然没有被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但是都被迫割让一些领土给西方列强。泰国拉玛五世(朱拉隆功1868-1910年)在位时要把湄公河左边的一些领土(今老挝和柬埔寨的一部分)割让给法国,还把泰国原来最南部的四个府(今马来西亚的北部)割让给英国。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把香港割让给英国;把澳门作为葡萄牙的永驻管理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政治、领土都处在地缘政治环境 [[注释 [1]邓光华. 拉玛五世改革和敏同王改革成败的地缘政治略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3(6): ]][[[2]彭平一和邓喜英. 论清末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效仿[J] .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8(1): ]]。这就促使两国的统治者想要对社会进行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以便维护国家主权。 19世纪中叶后晚清进行规模巨大的教育改革,其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清政府以兴办学堂为“新政”的重要内容,废科举、兴学堂在清末已成为共识;二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开办学堂,培养急需的人才成为当时之“先务”;三是当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需要培养一大批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当时中国的学制还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的新人才,所以,是否改革教育就成为民族存亡的关键 [[[3]孔祥雷.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 历史探讨. 2017. (1): 22]];四是中国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国人,尤其是士人、有知识的人都参加了科举考试,学习了儒家经典,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中国十分重视教育这个方面 [[[4]马丁. 试论近代泰国日本两国的改革[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 (4): 25-26]],并把教育问题作为国家的首要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废科举的呼声因而日益高涨,不仅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强烈要求,许多封疆大吏也纷纷要求废除科举制度 [[[5]周瑞萍、苗连顺和徐新梅.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影响[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1.(1): 18]],而且还要求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便能吸收新式的更有用的人才,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而泰国社会与中国存在区别,当时泰国还使用“分封土地”制度,还存在奴隶这个社会阶层(奴隶制度在1905年才被拉玛五世成功废除),当时泰国的奴隶占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6]马丁. 试论近代泰国日本两国的改革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4): 26]],以及严重阻碍了“公民身份意识”的出现,使当时泰国人民对社会改革的态度是不知所措或不关注。 在行政机关方面,由亲王们担任国家的四个最高职位,国王是泰国最高统治者,国王掌握着正规军,是泰国权力的实际操纵者,这个样子是封建国家的化身。所以泰国的封建基础要沉重的多,在推行改革的时候,所遇的阻力也就更大。而且,当时泰国没有一部固定的法典 ,新式的医院和学校,没有近代化的军队,在这种社会基础下进行改革,可说是难上加难 [[[7]同上 : 26]]。 当时的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很注重教育改革,他认为教育改革可以使泰国实现近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救国成功。 二、教育改革的领导者及指导思想 在教育改革的领导者上,中国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包括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人物的洋务派,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以及一些贵族们也一起进行教育改革。领导泰国拉玛教育改革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包括以国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为首的,一批受过西方近代教育的年轻王室成员、一些亲王们,以及少数上层贵族。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泰国一部分的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曾经在欧洲各国高等学校受过教育的青年贵族,他们提出了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才能捍卫泰国独立的思想。拉玛五世宣布教育改革后,这些青年贵族都积极投入,并担负起国家机关的重要职务,教育督导吉滴亚孔则是国王的儿子 [[[8]同上: 26-27]]。 在指导思想上,中国洋务派推行的教育改革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变器不变道”并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泰国教育改革强调“泰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即在维护当地传统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学习引进西方科学与技术。 在教育改革的学习对象上,虽然泰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课程,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向欧美学习。1871年初,拉玛五世首次赴国外出访,他出访了英国和荷兰统治下的新加坡和瓜哇,同年年底又去了印度。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看看外国,考察他们的风俗习惯,以便察看泰国将来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他在这些国家访问了多所学校及大学。这说明泰国改革一开始学习的是列强在东方殖民地的某些教育制度,泰语毕业论文,而不是西方教育制度的原型 [[[9]同上: 27]]。 而中国的教育改革许多方面都主要效法于日本学制,这是因为甲午战败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中国人都认为:“日本之所以崛起,中国之所以战败,其原因不在于器,而在于教育。”诚如康有为所说:“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泰语论文网站,才艺足用,实能胜我。”[[[10] 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06页]] 他们开始改变对日态度,密切关注日本,尤其是日本的教育改革。清末学制很大程度上只仿效了日本学制的形式 [[[11]彭平一和邓喜英. 论清末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效仿 [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8(1): ]]。也有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另外,泰国与中国的改革仅局限于应付外来威胁,保全自身的独立。泰国领导人最关心的事情是如何使自己“文明” 起来,免得列强们以“开化”的名义进来,使泰国像缅甸、老挝那样沦为西方殖民大国的殖民地。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和泰国在教育改革上,就形式而言,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大部分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清政府、国王)来宣布改革。 三、教育改革的方法及成效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运派进行了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 。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上做出的最重要举措就是废除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对科举士制度内容的调整。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二)对科举及第名额的递减,每科分额中减三分之一;(三)在1905年,对科举取士制度的全部废除 [[[12]王洪涛. 论清末教育制度改革[J]. 史话. 2017. (27): 133]]。 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清政府通令全国兴办学堂。随着1901年,清政府谕令全国“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新式学堂越办越多。1903年,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堂管理规章为模式,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它的颁行,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与形式上作用甚大,清末民初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主要以此为据。“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1907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女子教育正式列入新式学堂教育制度的开始,从而使新式教育体系更为完善 [[[13]同上: 133-134]]。据当时学部的统计,1907年各省有学堂37,888所,学生1,024,988人。1908年学生数1,300,739人。1909年学生数达到1,626,720人,学生平均一年增长了26% [[[14]孔祥雷.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 历史探讨. 2017. (1) : 22]]。 从前泰国的传统学校就是“寺院”,寺庙是古代泰国社区的中心,所有的学生都集中在寺里读书,由僧侣来教书,那时还没有一所世俗学校。1872年,泰国第一所世俗学校创立。1892年国家教育部成立,并公布《全国教育法规》,全面推行新式教育。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世俗学校读书的学生从1886年的2000人增加到1913年的12,300人。但是泰国的教育改革没有能够完全走向世俗化和科学化。此外,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经费很少,在1898-1920年间,政府所拔的教育经费仅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三 [[[15] 中山大学东南亚史探讨所编. 泰国史[M]. 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 .1987: 193 作者简介:[泰] 陈贵佳 (Danai Saswattawong)(1988-),男,泰国清迈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17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探讨生. ]]。19世纪末泰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它为泰国的近代化事业输送了人才,加快了泰国的发展。 总之,中国与泰国在近代时期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成功。两国进行教育改革后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课程,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西方和日本书籍,为在东方传播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废除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国教育改革有一些异同,泰国改革后的教育体制与军国主义、宗教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因而改革后泰国统治者依然能固守封建制度,控制改革,并用它加强封建统治,直至拉玛五世在位时能成为泰国封建制度最顶尖的时期;而中国的教育改革跟宗教没有明显的关系,改革后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新式的人才对封建制度产生了不满,最终成为了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