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了中日两国有关“文体”探讨的主要观点。我们看到,汉语的术语,有“文体”、“语体”和“风格”;日语的术语有「文体」「、様式」和「スタイル」。我们看到有的学者区分这些术语,有的则不区分。从谈论翻译的角度看,为了便于说明,本文区别使用这些术语。 以上有关“文体”的探讨,由于将“文体”、“语体”和“风格”相互定义,因此概念不够清晰。本文拟从文本生成的过程来区分这些概念。从文本生成的过程看,(i)作者首先根据交际的目的(ii)选择文本的类型,(iii)并通过选择表达方式(iv)来达到某种效果。这里将(ii)称作体裁(「ジャンル」),将(iii)称作语体(「文体」),将(iv)称作风格(「作風」)。所谓体裁,指小说、诗歌、论文等言语著作的篇章样式,而语体指特定语域中的言语特征。 从广义上看,体裁也是一种语域。风格是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如绚丽—平淡,庄重—幽默等等。 由于这种效果往往是通过接受者的感受来实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风格除了语言方面因素以外,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方式都会作用风格,本文只讨论言语风格的问题。这样,本文将文体作为上位概念,将体裁、语体和风格作为其下位范畴。其中,言语风格容易受到语体的作用。 2、 村上小说的文体与翻译 在交际目的、文本类型(体裁)、表达方式(语体)和表达效果(风格)4个要素中,文章的体裁是最容易辨认的。以村上的小说来说,我们一般不需要读完全文就能够判断文本的体裁,甚至一开始我们就知道那是小说。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异同最大的就是交际目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完全一样。而表达方式及其效果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村上小说的文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者本人的看法。在接受采访谈到『海辺のカフカ』时,村上说:(13)通过把主人公设定为15岁的少年,自然文体也随之变化。比如说15岁的少年不使用那么华丽的比喻。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被逼无奈之下勉强活着,所以文体也相应地变得脆弱。也就变成了要有效维持故事的文章。不得已只能是那样。考究的修辞也没有必要了。当然,文章还是非常用心地改写了,可是越改越变得单纯。也许这一点跟我先前的文体有所不同。(村上春樹2017,笔者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村上是非常重视“语域”问题的。语域原先是社会语言学处理的问题,主要略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以及怎么说。语域的不同将导致语体的异同。这是基于说话要“得体”的准则。譬如正常情况下,母亲可以对2岁的孩子说“去洗手手”,但是不可能对15岁的孩子这么说。当然,写小说稍微有些不同。 作者的交际对象是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限定的主要是叙述者的特征。(13)中说15岁的少年不使用华丽的比喻,同样是基于人们对那个年龄段的人的“平均”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认识。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天声人語』(2017年12月05日)曾经讲述了一个有智力障碍的27岁女店员的故事,并引用了该智障者应征获奖作文的部分语句,如(14)。(14)a「.お店で仕事をする事がとても楽しいのです。」b「.私は、心の中で『いつまでもここであそんでいていいよ』といいたくなります。」c「.今私に悲しい事は、なにもありません。 楽しいことがいっぱいあるからです。」(13)和(14)的差别在于:(13)的作者≠故事的叙述者(15岁的男孩);(14)的作者=故事的叙述者。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故事都是由叙述者说的。(14)的叙述者因为有智力障碍,所以她的智力水平远低于同年龄段的平均水平。我们从(14)可以看到,句式和措辞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口语化的。因此,小说中,叙述者说话得体是一个基本要求。 从读者的角度看,首先介绍网络上维基百科『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中对村上著作特征做的说明。 (15)一般认为与文章的平易相反,著作的故事常常显得难懂。……这种“以平易的文体处理高端的内容,从现实世界向非现实的异界无缝过渡”的风格,不仅在日本国内,在海外也催生了被称作“春树孩儿”的、受到村上作用的作家群。 (笔者译)这里说的“文章的平易”可以说是村上著作总的语体特征,即言语风格。这跟村上的以下说法是一致的。 (16)日语的词典嘛,要查些东西的时候还是翻翻的,但是写自己的文章时不查词典。因为没必要查。我又不用那么难的说法。 (村上春樹·柴田元幸2017:80。笔者译)日本读者对村上小说言语风格的感受可以归纳为(17)。(17)a.多少有些翻译腔。 b.清新、透明、洗练,具有音乐性,幽默。 c.用比喻,而且本体和喻体之间跳跃较大。也有读者认为村上小说的语言表达很机械,不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