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二外日语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研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学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的集合体系,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本科院校的二外日语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传统的教育措施已经迫在眉睫。主体间性的教学教学观为探究二外日语教育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二外日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通过对外语教育、主体间性的外语教育内涵和特征的略论,研讨建立二外日语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二外日语 主体间性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7-0013-02
  1 教育与教育模式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学,分为两部分,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学生如何学习,教育相长缺一不可。具体地说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快速掌握艺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育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联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育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外语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育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外语教育活动的一套措施论体系,是基于一定外语教育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外语教育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外语教育模式是外语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外语教育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外语教育理论与外语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
  2 主体间性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内涵释义
  主体间性,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性哲学,又称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西方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中产生的,它以交往为核心并蕴涵有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融洽和相互理解的联系,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互动、主动对话,强调相关双方均具有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主体性的缺陷,它的提出,为教学界的探讨和发展以新的启迪,引起了教学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在教学教育领域,主体间性指教育活动中同时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性和协调统一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而教育活动则是一种以共同客体(课程和教材)为中介的师生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具有教学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而这些特性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学的主体性特征。因此,在外语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具有双向交流要求高、互动性强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主体间性联系。按照主体间性理论来阐释,外语教育就是以教育内容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而学生则会对教师主体性影响进行选择,对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破译与转化,对教师的主体性影响进行借鉴、创造与超越,体现出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这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就互为主体,在这两个主体性的相互影响之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和相互融合的氛围下,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相互平等、相互融洽和相互理解的活动统一体中。
  3 二外日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设施的问题
  在很多高校,由于受到学校对教育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的作用,二外日语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首先是有限的硬件设施,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都要优先满足专业外语教育使用,二外教育就只有使用教材/黑板/粉笔的传统教育资源。其次是真正适合二外日语课堂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料屈指可数,致使二外日语的课堂教育形式较单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育时,通常只有以教材为权威,刻板地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无法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场景关系起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可以借鉴,也没有更直观的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艺术背景,教材和教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封闭的知识主体,而学生作为空白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日语毕业论文,其所有的知识均依赖教材和教师的传授。此时,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成为教育的工具客体,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学习客体。在教育活动中就形成了教师与教材和学生的主客对立联系。
  3.2教师与学生的主客对立联系问题
  在众多高校的外语系英语系教育计划中都将二外设置为必修课程,二外在教育计划中也占了相当大的学分比例,但是英语系的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主要是依靠英语,通过英语系四、八级的考试对他们的就业很有帮助,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二外的学习就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能及格就可以了。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也没有正确看待二外的教育,认为只要按照教育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进度,将教育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因此,在教育中就会出现“灌输式”教育,师生形成了主客对立联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活动,学生则成为与教师对立的客体,没有独立主体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被动参与教育活动和接受知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 建立二外日语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的意义
  4.1教师的改变,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矫正自身角色,主动地从知识的灌输者和对受教学者的支配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指导者、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创新的推动者,成为受教学者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学者在教学交往过程中,要充当我“懂得”知识的角色,而不是充当我“有”知识的角色。要明白教学交往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智”。因此,要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利用少量时间,讲清教育的主要观点和重点,讲清需要受教学者自学的重点和难点,日语论文,讲清自学的措施和途径,提出需要受教学者自己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4.2学生的改变,学生要成为自觉的践行者。
  学生要全面发展,满足自己内在成长的需求,就必须主动把自己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话,实现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的共享。受教学者要广泛阅读教材资料,通过独立思考,领会书中的知识、理论、技能,并围绕教学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探讨,或根据教学者布置的任务,积极实践,完成自我建构,使自己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实现教学者与受教学者交往的“成为人”的目的。
  4.3要促进教育相长。
  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达成主体间的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之间互惠、互补,共同获得发展。因此,教学者与受教学者要共同对教育内容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相互启发和碰撞,大量的问题就可以在教学者与受教学者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获得解决。在研究交流结束时,教学者要抓住受教学者讨论、作业中的“创新点”进行鼓励,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做深度释疑,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传统的二外日语教育模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建立二外日语间性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尹鸿涛.主体间性视角下学院英语教育模式研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大学学报,2017(4).
  [2]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学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学院学报(教学科学版),2017,6.
  [3]刘碧芬.二外日语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研讨[J].外语探讨,2017(6).
  [4]罗婧.基于“主体间性”发挥的高校有效课堂教育[J].科技信息, 2017(7).
  [5]王军莺.主体间性框架下中职外语教育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学.上旬刊.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