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通过翻译进行的交流更是活跃。我国的翻译理论探讨的起步虽然略晚,但受国外翻译理论的作用,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韦努蒂"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传入,翻译探讨的对象也从传统的语言层面扩大到了文化层面。就如何在二者中进行选择,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阐述归化与异化理论,包括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及归化与异化之间的论争。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措施上恪守本民族语表达方式,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它在处理文化异同时应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 展开
随着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通过翻译进行的交流更是活跃。我国的翻译理论探讨的起步虽然略晚,但受国外翻译理论的作用,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韦努蒂"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传入,翻译探讨的对象也从传统的语言层面扩大到了文化层面。就如何在二者中进行选择,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阐述归化与异化理论,包括归化与异化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及归化与异化之间的论争。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措施上恪守本民族语表达方式,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它在处理文化异同时应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措施来翻译源语词语和表达措施,比较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读者接受。与归化相反,异化则指在翻译措施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由于异化采用的是源语的表达方式,有时会使译文晦涩难懂,从而作用读者的接受。 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之争,是意译与直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曾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措施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措施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也就是说,归化翻译力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它所强调的是作者向读者靠近。而异化翻译却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它所强调的是读者向作者靠近。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在跨国度、跨文化、跨民族的传播过程中,该著作被不同的译者翻译为各具特色的译本。在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的主要译者为林少华,在中国台湾,其主要译者是赖明珠。由于文化背景、翻译理念、审美趋向等的不同,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一时间引发热议,褒贬参半,众说纷纭。本文第二部分介绍《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等角度对林译本、赖译本进行比较。 通过对两译本中词汇、句子翻译的实证略论和比较,得出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观和翻译策略,并略论了作用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林译本坚持审美忠实观,辞藻丰富且语言精练而流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更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和理解。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更重视原文内涵的传达。但也因此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原文,日本探讨界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原著的“文体风格”,使译本更具译者特色,而彰显不出原作。赖译本秉承传统忠实观,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强调原文一致性的同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避免增删词语,不用或少用成语和熟语,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日文的特色。但译文流畅度不高,“异质文化”阻碍了读者对原著的理解,不利于读者接受。 第三部分在上文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归化与异化的联系问题。通过考察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得出归化与异化处于辩证统一联系的结论。认为“归化”和“异化”的“度”,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分地一味追求归化会抹去许多风格、艺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不利于反映原作的精神和外国文化的风貌,达不到通过语言了解外部世界的目的,从而作用译文的真正价值。同样翻译中过于“异化”的表达方式常使译文晦涩难懂,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降低了它们在语言使用者中间的可接受度。因此,翻译中如何处理好归化和异化间的辩证联系,适时适度地把异化和归化结合好,是达到翻译的佳境的关键。一般耐读的译作都是归化和异化的应用适度,二者交互应用、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佳作。 结语部分总结探讨的成果,讨论其理论意义和运用价值。同时,指出这一探讨的局限性,提出自己对今后这方面探讨的进一步设想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广受争议的林少华与赖明珠的《挪威的森林》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大量的实证略论,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其各自的翻译策略,考察归化与异化翻译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翻译措施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收起 ,日语毕业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