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决定语篇制作的策略[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Abstract: Intentionality is one of the seven textual standards suggested 
by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The writer’s intention decides his/her 
textual strategy . In the practical world, translation is usually done 
for a given purpose 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or affects his/h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Ulysses and the different inten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writer James 
Joyce and the translators as well as different textual strategies they 
used. 
Key words: text; intentionality; textual strategy;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意图性是语篇语言学家博格兰和德雷斯勒(1981)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作者的意图决定其写作策略。在现实社会中,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都有其目的意图,而且会直接地作用着译本的制作策略。本文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尤利西斯》原着和中译本进行了探讨,从中略论原作者和译者的不同意图及其所引发的不同的语篇制作策略。 
关键词: 语篇;意图性;语篇策略;翻译策略 
1. 引言 
语篇语言学家博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 & Dressler,1981)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occurrence),应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衔接性和连贯性是以语篇为中心的最重要的语篇标准,也是最明显的语篇特征。这两个特征显示出语篇的各个成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并产生意义。但是,一个读起来通顺、衔接、连贯的语篇,英语论文,还必须具有意图性和可接受性才能起交际影响。另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有时为了各种动机而使用不太衔接或不太连贯的语篇。按纯语篇学标准界定的非语篇(non-text)也可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意义,例如语篇的表现形式、书写形式和其版面安排等因素,都会作用到语篇交际的效果(见黄国文 
1988:55)。因此,反映作者态度的"意图性"(intentionality)是非常重要的语篇标准。 
如果我们可以从语篇作者或读者的角度来略论语篇的功能。作者要透过语篇体现什么意图?他的读者对象是什么人?为了实现意图,作者采取了什么策略?在翻译中,语篇的意图性和可接受性问题要复杂得多,因为原作者和译者的意图很可能不一样,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因属于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而无可避免地有异同。在原文和译文的意图性不一样的情况下,译者应采取什么策略以实现其意图?本文将从英国现代主义作家James 
Joyce 的着作《尤利西斯》(Ulysses) 和翻译家萧乾、文洁若的中译本略论原作者和译者意欲透过语篇去体现什么意图,以及他们为了实现其意图采取了什么策略和手段。用作探讨的原文是1960年企鹅版,中译本是1994年译林版。 
2.《尤利西斯》的意图性 
"在语篇的标准中,如果说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注重点是语篇本身的话,那么意图性及 
可接受性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语言的使用者"(Bell 1991:167)。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James Joyce 的著作,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书中所写虽是十八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内容却庞杂无比。书中人物的思想漫无天际,跳跃不定。其文字犹如一只万花筒,变化无常。作者犹如天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不时地引进其过去著作中的人物,引用大量典故和俚语。不少人戏称《尤利西斯》原着为"天书",因为它晦涩难懂。然而,翻译该"天书"的翻译家萧乾、文洁若认为,"这部主要以布卢姆为主人公写都柏林几个市民从早晨八点到午夜共十八小时的活动的小说,一方面纷纷扬扬,而在结构上又是最周密严谨不过"(见译本第12页)。 
Joyce为什么要把此书写得如此扑朔迷离,艰深难懂?他的意图是什么?Joyce本人在苏黎世一家咖啡馆里对人说,"我在这本《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谜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 
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 。原来他的读者对象是教授学者,目的是使他们争论不休、永无答案和使自己的着作成为不朽之书。虽然他最后一句可能有调侃的成分,但是也可能真是他的目的之一。 
然而,萧、文两位翻译家的意图跟Joyce的意图显然不同,他们的目的是"化开"Joyce 的"谜津",解开"天书"之谜。他们根据目的语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读者习惯制订了译本的目标:读者对象是一般读书界和探讨者;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把艰涩难懂的原作"化开","使译文尽可能流畅,口语化",易懂可读。因此所采取的方法是能"解谜"的,而不是"设置谜津"的(见中译本第15-16页)。 
3. 《尤利西斯》中译本翻译策略略论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图,Joyce采用了"设置谜津"的策略。谜津包括:生僻古奥的文字、艰深晦涩的内容、扑朔迷离的人物与情节。而最大的谜津则是最后一章,全章共八大段,除在第四大段和第八大段末尾各加了一个句号外,没有其他任何标点符号,句与句之间也无空白。这可说是意识流创作措施中最"出位"的手法。整本小说之中处处有"伏笔",章章有"谜津"。这些伏笔和迷津可说是典型的互文性的体现。 
译者采用的是"解谜"策略,其具体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五种:(1) 
解译,即用常规的表达法把原着中非常规的文字游戏解读出来;(2)大量的注释,全书十八章共加了5991条注释;(3)大量的"呼应注",这在一般书中是不多见的;(4)原书用波折号来标明对话,中译本改为中国读者更习惯的引号;(5)原书最后一章只有两个标点,句与句之间无空白,英语论文网站,中译本在该加标点的地方一律留了空格。限于篇幅,以下仅举其中几例来略论《尤利西斯》中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 
例1. Davy Byrne smiledyawnednodded all in one: 
-- Iiiiiichaaaaaaach! (177) 
戴维·伯恩边微笑边打哈欠边点头。 
"啊--哧!"((第八章:313) 
原文中的长字是smiled(微笑)yawned(打哈欠)nodded(点头)三个字的连写。Joyce 可能是要表现三个动作的同时性,也可能是为了增加阅读的难度。萧、文二位翻译家把Joyce 
的文字游戏解读出来,方便了普通读者,也方便了探讨者,但同时也令原作的语言特点消失,使读者无法从中译本中领略原作者苦心。 
例2. Our great day, she said. Feast of 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Sweet name 
too:  
caramel. (p.154) 
她说:这是我们的大日子。迦密山[45]的圣母节。名字也挺甜:像糖蜜[46]。(第 
八章:283) 
注释: [45] 迦密山是以色列西北部一道山岭。在《圣经》中,为先知以利亚与崇拜 
巴力神的众先知对证真伪之处。这里也是迦尔默罗会的发源地(约1156 
年)。(324) 
[46] 这是文字游戏。迦密的原文作Carmel;而糖蜜的原文是 caramel,这两个 
词发音相近。(324) 
此句来自书中主人公布卢姆想入非非的一个片断。布卢姆是替报纸拉广告的,是个充满七情六欲的大俗人。《尤利西斯》就是通过布卢姆和另外几个市井日常见到的凡夫俗子脑中倏忽闪现的思绪勾勒出来的。布卢姆喜欢吃有骚味的羊腰子,见到博物馆的****女神像也要想入非非。在此段中,他想到了一个漂亮的修女,幻想着修女跟他说话,又从话语中的Carmel 
联想到词形和发音相近的caramel。虽然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这种跳跃性的联想,但关于习惯于阅读常规语言语篇的读者来说,这种文字游戏确实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津"。为了方便读者和探讨者,译者在注释中作了较详尽的解释。他们不仅介绍了Mount 
Carmel的地理位置,还让读者了解到它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还解释了此处Carmel和caramel 的文字游戏。 
例3. God made food, the devil the cooks. Devilled crab. (171) 
天主创造了食物,魔鬼制造了厨子[216]。辣子螃蟹[217]。(第八章:305) 
注释: [216] 套用英国作家约翰·泰勒(1580-1653)的话。原为:"天主送来了食物, 
魔鬼送来了厨子。"(《约翰·泰勒全集》)(333) 
[217] 这是文字游戏。原文里,魔鬼是devil,而辣子螃蟹则是devilled crab; 
devil与devilled 读音相近。(333)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