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对等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 对等理论文化转向;后殖民理论 
  论文摘要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探讨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探讨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异同,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探讨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一、多层次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发展脉络 
  对等(equivalence)是翻译理论探讨中一个关键概念,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争论最多的话题,也是随着翻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课题。 
  国内外翻译理论界对对等理论的探讨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中国传统译论代表“信达雅”到现代译论“神似”、“化境”说,直至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谐说”等等,对翻译中语言、风格直至整体美学效果的不同层面的对等进行了阐述。但是,传统翻译探讨基本上由“忠实”、“准确”等概念所主导,以语言略论和文本对照为主,局限于静态语言转换机制。 
  国外对等译论以奈达(Nida)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formal correspond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作用最大,后有波波维奇(Popovic)、巴斯奈特(Bassnett)以及莫奈·贝克(Mona Bak-er)的分层次对等理论,跨越了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局限,使对等理论探讨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在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理论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下,随着翻译探讨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探讨的翻译转向,对等理论探讨必然将从语言内部层面走向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从而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dynamic correspondence)突出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引发了很多批判和误解。后来,他将功能对等中的“信息”作了引申,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形式也表达意义,英语论文,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不但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90年代中期,奈达放弃句子转换生成的观点,将社会文化因素引入对等理论。对动态对等或者说功能对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来是不够的,没有一种译文可以称得上与原文是完美的对等,虽然可以认为它们达到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翻译对等概念——“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他认为,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可见,经过多年的探究,奈达逐渐将对等的范围从语言内部向读者反应扩展。 
  波波维奇将等值从词法、句法、篇章及文体等语言层面分为: 
  (1)语言对等(1inguistic equivalence):原语与目的语在词法和句法等语言层面构成共质,有时可以采用字对字的翻译; 
  (2)词形对等(纵聚合联系的对等)(paradig—matic 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在纵聚合语言表达轴上各要素之间具有对等联系; 
  (3)文体对等(stylistic 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各个要素在功能上的对等,旨在表达同一、恒定的意义; 
  (4)语篇对等(横向组合联系对等)(textual/syntagmatic 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在篇章结构形式上的对等。 
  可见,波波维奇对翻译等值的研讨,停留在语言内部,但是他将对等按照语言结构层次进行划分,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重要作用。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中的等值不是同一(sameness),或者数学意义上的等值,而是多层次的对等。她援引诺伊贝特和皮尔斯语篇理论的观点,认为翻译等值属于符号学的范畴,由句法、语法和语用三方面的对等构成。而且这三方面的对等构成一定的层次联系:语义对等优先于句法对等,而语用对等以前两种对等为前提和补充。巴斯奈特强调,等值问题的探讨应该把对等放在文化及时空的背景来看待。巴斯奈特在其与列夫维尔(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对“功能对等”又作出如下解释:等值即指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承担其功能的方式与原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曾经发挥或承担的功能方式一致。显然,这里的等值内涵已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等值概念。在这个定义的理论框架下,译者为了获得功能上的对等,除了语言层次的润饰,还需文化上的整合,从而满足文化价值系统下等值的全新标准,也明确了多层次对等理论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莫奈·贝克将对等层次进一步细化为5个层次: 
  (1)词层对等; 
  (2)词组对等,包括搭配、习语和成语的翻译: 
  (3)语法对等,对照原语与目的语语法范畴的多样性; 
  (4)语篇对等,涉及主题、信息结构和连贯性的对等; 
  (5)语用对等,照顾到内涵的传承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翻译是一项交际活动,译文不是一个静止的文本,而是原文作者意愿的载体,译者的任务是如何在目的语文化中将这一意愿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另一个读者群。这里,对等理论不仅在语言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而且从语用的视角再次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探讨视野,追求文化层面的语用对等。 
  二、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后殖民语境 
  综合上述,文化转向的对等理论,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文化探讨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作用下,翻译理论探讨“文化转向”的必然结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后殖民主义文化探讨大潮的冲击下,翻译理论探讨出现了“文化转向”。后殖民批评消解霸权,英语论文范文,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的异同,主张不同文化的平等。后殖民探讨视角给予翻译探讨的启示在于,它将翻译看作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异同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更增强了解除、摆脱宗主国的精神控制的要求,这当然是一个比体制变革更艰难的文化政治工程。不少后殖民学者认识到要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权文化的侵略。从更加广泛的意义来说,虽然殖民主义早已结束,但殖民主义作为维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代名词仍然以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形式在经济、科技领域进行着垄断,在社会、文化上进行不遗余力的“渗透”,以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取向弱化甚至瓦解殖民地、弱势文化的本土文化。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