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外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该与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翻译训练指向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翻译训练本身有很多积极的效果,所谓“母语负迁移”也并不都是负面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本身是一种忽视迁移正向影响的划分。将迁移分为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更有利于调动迁移的积极因素。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但还需完善。翻译训练应做到经常性、系统性、趣味性,应注意跨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 一、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的互动互助联系 学院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着、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关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禁区。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学院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学院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学院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措施。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措施(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外围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外围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影响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异同便会深入反思异同。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措施,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措施,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措施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学院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措施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措施,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措施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探讨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措施,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措施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影响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关于母语的潜在影响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关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异同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措施或标准。另一方面联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代发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影响。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影响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探讨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联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影响的普遍关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探讨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探讨中的运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运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标准和措施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学院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联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学院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应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1 ,英语论文题目,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