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英汉习语翻译[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可能会使其原有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丢落,然而在翻译中如果以最佳关联和最大趋同准则为准绳,把握翻译中的参数调变,应用翻译的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可以把原文信息的丢落降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习语翻译;制衡机制;代偿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措施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英语论文网站,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 the Rubicon”或“burn one’s 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英语论文,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关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联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