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歉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言语行为。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因为不同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向别人道歉或是接受别人的道歉。然而,一提起“道歉”,人们可能会简单地将之理解为“对不起”“请原谅”等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通常发生在当说话者(Speaker)有意或无意中冒犯了听话者(Hearer)时而采取的一种旨在恢复两者之间以往特定联系的行为。当一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违背了社会规范或冒犯了他人时,他作出道歉行为,就可以维护此人的人际和谐联系,恢复其社会地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文章旨在探讨略论英汉道歉语及其对道歉策略的选择的异同,通过阐述道歉的探讨近况及其定义、道歉的种类、道歉策略及其制约因素,对中英道歉策略的选择进行比较,最后从其文化价值体现略论中国和英语国家道歉言语行为的异同。探讨表明,由于英汉文化不同、交际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从而导致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道歉;种类;社会因素;作用;道歉策略; Abstract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in the spoke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our daily life we may usually apologize to others in different ways or accept others’ apologi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However, as far as "the apology" is concerned, people may refer it to the expressions such as "sorry" or "excuse me" and so o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behavior which usually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intentionally or accidentally offends the hearer, for the purpose of restoring the former specific relation. When a person has violated the social norm or affronted others in the social group, if he makes apology, he can maintain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ious relations, restore his social position, and set up the good individual ima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polog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apology’s definitions, the types of the apologies, the apology strategies and its restricted factors,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ion of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value tren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Key words: Apology; types;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apology strategies;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种情感性的言语行为,道歉语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英国哲学家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s),他将道歉‘apologize’定义为施为语的一种”[1](P82),“Searle 基于Austin的分类,将道歉归于表达类”(P92)。“Brown和Levinson提出面子论(The Face Theory)”(P102),“指出说话人的道歉行为,表示承认自己的过失,有损面子,是导致说话人正面面子受损的FTA(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TA)”(P104),并且“向听话人道歉,表明无意在感情上或行动上伤害听话人是负面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对方面子上反面的要求”(P106)。而最早对道歉语进行具体探讨的是Olshtain and Cohen,将道歉语定义为“a culture-sensitive speech-act set of semantic formulae or strategies”(一种对文化具有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语义成分或策略的言语行为组),并提出了最初的道歉言语行为模型。后来,“Blum-Kulka & Olshtain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被纳入‘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跨文化探讨’(CCSARP)项目中。”(P247)自CCSARP项目的道歉言语行为子项目设立以来,很多学者(Holmes、Trosborg、Suszczynska、Owen等)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探讨。但这些探讨大多是从道歉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对道歉语进行跨文化略论,而对道歉策略的具体安排模式或道歉内容的意义却少有涉及。而后,“J·霍姆斯(J.Holmes)对道歉作出定义:假设A 为致歉者, B 为被冒犯者, 道歉是A 为了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 向B 致歉, 以挽回B 的面子, 从而恢复A 与B 的平衡的言语行为。” (P376) 一、 道歉的种类 根据道歉的内在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把道歉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从交际(communication)的渠道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种形式;从传递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从文体的角度来划分,则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P61)具体 (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道歉 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性行为进行的,这是最普通的道歉行为。语言性道歉按道歉行为执行对象的不同,可以是冒犯者一方对被冒犯者一方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通过第三者来传递的间接行为。 非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道歉行为,它是通过非语言渠道实现的,是不用言辞的道歉,属于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范畴。在中国,如果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他总会不好意思地用手搔一搔头以沉默、歉意的微笑对待之。这里,沉默、用手搔头就隐藏着“不好意思,对不起”这样的道歉意义。另外,中国人也有用双手抱拳来表达道歉的意思;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对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也是一种非语言道歉行为,以上这三种道歉形式在英语国家是没有的。需要指出的是,非语言性道歉和言语性道歉并不是完全区别开来使用的。人们在双手抱拳致歉的同时,嘴巴当然也要念叨着:“失礼了”、“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而廉颇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P2370) (二)、口头道歉和书面道歉 口头道歉是用嘴巴表达道歉的言语,无论是直接道歉或是间接道歉都属于口头道歉,只不过道歉行为的执行者渠道不同而已,即前者是冒犯者自己道歉,而后者是通过第三者来完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写信来表示道歉。如果能用口头解决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采取书面的形式,因为与口头道歉相比,书面道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当然,书面道歉也有长处,比如,在通过第三者转达道歉信息时,比较不会因为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地由于对语言的曲解而产生新的误会行为。书面致歉表达了致歉者的悔悟之意及补救措施,同时,书面致歉涉及的过错情节一般较为严重。例如,某人家的狗毁坏了邻居家的花木,给人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就得通过一封致歉信再加上实际的弥补行动来请求对方的原谅。如果仅仅是碰撞到别人,是不用这么麻烦地写道歉信的。然而,随着现代新的传播方式的使用,书面道歉并非总是表现得比口头道歉正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广播讲话、电视讲话等方式来传达道歉的意思,而这种道歉措施显得更加规范。 (三)、正式和非正式道歉 道歉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非正式道歉主要用于熟人、朋友、情人、同事等之间,其目的当然仅仅是为了澄清误会,消除隔阂。而正式道歉主要用于媒体与公众之间,国与国之间。比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因U-2飞机飞越苏境一事向前苏联道歉。可见,正式道歉除具有澄清误会之功用外,还具有公诸于众以便让公众知道谁对谁错的效果。 二、 道歉策略及其制约因素 (一)、道歉策略 “道歉是用来挽救、补偿被冒犯者面子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冒犯了别人是因为他违反了社会原则或未满足对方的期望。冒犯行为包括开会迟到、打错电话、忘了带书或没有向路过的熟人打招呼等。”[11](P29) 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apology strategy) 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本文引用贾玉新“将道歉策略分为7 种(其中将“拒绝道歉”作为策略0): 策略0: 冒犯者拒绝道歉(strategy of rejecting); 策略1: 轻化自己的冒犯程度(strategy of minimizing); 策略2: 承认自己的责任(strategy of acknowledging); 策略3: 说明理由(strategy of explaining); 策略4: 直接道歉(strategy of apologizing); 策略5: 采用弥补手段(strategy of offering repair); 策略6: 下保证(strategy of promising forbearance); 策略7: 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strategy of showing concern)。”[12](P376) (二)、道歉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道歉策略的选择。实现道歉策略的语言形式也随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根据其调查探讨认为道歉策略的选择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如下因素: 1.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2.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 3.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相对的权利与义务(obligation of apology) 4.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双方的性别(gender) 5. 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severity of offence) 三、 比较社会因素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作用 (一)、社会距离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作用 社会距离指的是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距离,英语论文范文,即他们之间的熟悉程度,又称亲密度。它涉及到熟人、陌生人、至交等联系。亲密度对道歉策略选择的作用在中美之间也显出明显的异同。 中国人对陌生人比较会使用单一的道歉策略,通常为直接道歉,说声“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等;对亲密的人则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语,如“老婆,是我不好,对不起啦。”对朋友,则偏向使用正式而多种策略混合的道歉方式,如“某某,昨天是我的错,我不该误会你。我向你道歉。我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 相比较而言,美国人对朋友道歉没有那么客气,对亲密的人又没有那么随便。英美人,处处道歉,源于他们的文化以自我为导向,强调自身利益,“你我界线分明,说话做事,惟恐有碍他人,时刻不忘避免“侵权”行为。咳嗽、放屁、打喷嚏等会传播细菌,污染环境,对旁人的感觉器官也是一种侵害,“I’m sorry”是对他人的一种“赔偿”——虽然这种“赔偿”也是不花分文的,英语毕业论文,但于情于理都是必须付的。”[13](P10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