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是言者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谓语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称谓语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语项,可以说,言语交际双方所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是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语表达出来的。 一、对于称谓语 (一)对于称谓语的界定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联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而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郑尔宁,2017)。而《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本文采用《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不对二者加以区分。 (二)国内外对于“称谓语”的探讨 1.国外探讨 对于“称谓语”这一课题,国外有很多论文和着作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探讨。早期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称谓语的一种形式——名字和身份以及“自我”之间的联系(Ellis&Beeehlv,1954;Houston&Sumner,1948;Busse&Seraydarian,1979)(转引自Thomo son,2017)。60年代开始社会语言学被引人称呼语的探讨,Brown&Gilman(1960)从“权力”(power)和“聚合”(Solidarity)这两个角度探讨印欧语系第二人称tu(你)和VOUS(您)这两种形式的用法;Brown&Ford(1961)探讨了美国人常用的头衔加姓和单称名这两种称呼形式(Fasold,2017)。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名字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含义fLieberson,1984;Bright,2017;Kirwin,2017)(转引自Thompson,2017);而后的探讨也更集中于“称谓语”与社会,身份,以及(多元1文化之间的联系,英语论文范文,例如:称呼语“Dude”从80年代以来在年轻男性间盛行的模式及其原因(Kiesling,2017);学院里,学生。教师,和职员对女性头衔“Ms.”的不同使用及其原因略论(Fuller,2017):正式称呼语“Madam”的词义演变fHinton,2017);华裔新加坡人“英化”的命名方式(Peter.Tan,2017),英语毕业论文,;双言,二元文化和双名制与身份之间的联系(Thomloson,2017)。 2.国内探讨 国内学者对称谓语的探讨也是非常活跃的。首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探讨一方面集中在称谓语的泛化和缺环及其特点和原因(潘攀,1998;扬清。王娥,2017;李树新,20171;另一方面则主要对于某些具体称谓语词义和使用的演变及其成因略论f方传余,2017;许之所,2017)。其次。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切入,通过对比中西称谓语的不同使用解读其文化异同,探讨如何消除因为“称谓语”的误用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吴阳,2017;孙芳琴,2017)。再次,从宏观角度探讨汉语称谓系统的特征,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变化的趋势(姚亚平,1995;史金宝,2017;郑尔宁,2017)。最后。近年来,语用学理论也被运用到称谓语的探讨中,如秦旭(2017)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研讨了称谓语的功能:张俊霞(2017)从语言顺应和语用移情出发,讨论了称呼语变化的原因。 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研讨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 二、称谓语的选择与顺应论 (一)“顺应论”简介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17)一书中指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v)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非机械性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准则和语用策略的指导下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2017)指出,对于顺应论,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进行略论讨论:语境联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二)语境联系 从语境联系顺应角度略论研讨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称呼语具有复杂的亲属称呼语系统和社会称呼语系统,根据语境联系顺应理论,人们在交际中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称呼语选择都是对语境做出的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Verschueren,2017)。也就是说,称呼语的使用过程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交际语境因素(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作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