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探讨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我们正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近些年探讨的热点问题,并且卓有成效。信息技术使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教学措施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人们开始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英语学习者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通过英语获取信息,还要将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教学教师“统治课堂”,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一现象屡见不鲜。教学也多是“学生听,教师讲,粉笔、书籍上课堂”的措施,英语毕业论文,教学内容上,教师大都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播,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1]。交互模式由来已久,古老的模式如何满足现代教学,是我们一直想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探讨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经典的相互影响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赋予其新的活力。旨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使师生能够高效完成各自的教与学的任务。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无论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在卷面上所占的分值都显示其重要性。而当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在沿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解阅读材料,我国大部分中学生关于英语的学习还处于“聋哑”阶段,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以发挥。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语法等是作用阅读的主要因素,因此会利用大部分时间来来向学生讲解阅读材料的单词,语法及句子结构。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影响,将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及文化背景来理解阅读材料。极少数教师会将两种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使英语阅读课堂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影响,同时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影响。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亟待改革。2017 年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的、丰富的资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教材外,英语论文,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36 万词以上[2]。这样的要求没有信息技术环境得支持很难实现。
……………
1.2 探讨近况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语学科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较早的一门学科,并且也适合利用计算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服务。1977年Smily通过实验探讨确定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是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其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入到计算机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探讨中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探讨越来越具体,使英语阅读模式的可操作性更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型文献信息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 因此,信息以纸张为载体、用邮寄方式传递的局面也随之被打破,增加了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和电话、传真、网络等传递方式[3]。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所以古今中外人们对阅读理解的探讨热情一直未减。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涌现出了较多有作用的阅读模式,比较有作用的有三种: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影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弊端都显露出来,因而不被人们认可。1977 年鲁姆哈特提出了相互影响模式,他认为阅读理解过程的实质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相互影响的过程[4]。相互影响模式打破了原来阅读模式单向传递信息的局限,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对阅读材料中文字、短语及句子进行理解,同时还要利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当这两个过程吻合时读者才能够真正理解阅读材料。Ellis(1994)认为交互式阅读模式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激励学生思考,所提的问题既能够给予学生新知识的刺激又能够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链,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来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5]。Wood(1999)把交互式教学模式运用到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此探讨历时 18 个月,50 节课,而且每节课遵循的是同样的步骤:2 到 3 分钟的简述,20 分的分组活动,剩下来的时间用来讨论[6]。在他录制的课堂影像中,这位教师发现学生们渐渐学会了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辩论。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