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问题提出
新世纪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论文范文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要在能充分尊重学生发展权利,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又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利、家长的权利、社会的权利,努力把各方面的努力整合在一起,共同营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这一切都迫使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实现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换。
(2)网络时代呼吁教师角色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教学成了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搜索学习资源;教室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后进行网上学习辅导,作业评价等。这些活动都说明网络学习已经成了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网络资源成了主要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对网络资源的冲击,他们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活动。网络时代为教师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资源,但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计算机水平等也面临巨大的考验。因此,网络时代呼吁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3)素质教育呼唤教师角色转换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素质教育为教师提高自我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然而,教师的角色也面临挑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绝对权威,而要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素质教育呼唤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习知识的促进者,人生的指路人,教师要以丰富的创造性和进取的精神,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贡献。
1.3探讨意义
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公办学校已经不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场所。民办学校、私立学校越来越广泛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探讨民办学校教师角色的转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探讨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有助于提高民办教师的角色意识;有利于民办教师重新学习教师理论知识,英语论文题目,重建知识结构;有助于民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知识体系与教育素养;有助于促进民办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2)实践意义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民办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民办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构建民办学校健全的教育制度,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促进教师在课堂中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
1.4论文的基本结构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的理念以及《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以中山市民办学校现有英语教师的角色为基础,以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为目标,略论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找出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阐述本探讨问题提出的背景,通过回顾国内外教师角色定位探讨的历史、近况,略论了教师角色转换探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论文的基本探讨思路、基本探讨措施和大致的基本结构。
2文献回顾
2.1角色与教师角色的内涵
1935年,G米德在略论个人在不同情景总的行为方式时,借用了角色一词,在其作品《合灵、自我与社会》中率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米德认为,个人各种角色的总和,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梁忠义编,1989)在米德之后,林顿(Linton,R.)把身份和角色引入社会心理学,将身份定义为个体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而把角色解释成身份的动态方面。因此,角色是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殊行为模式。(阿尔温,托夫勒,朱志众等译.1983)根据阿尔温.托夫勒的探讨,角色包括三种基本涵义:(l)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2)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3)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义务和社会要求去行动。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林格伦,1983)在此基础上,学者消和康斯坦从角色最初的意义出发,他指出:“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联系的其他人。”(中央教育科学探讨所比较教育探讨室编译,1990)随着角色理论的发展,“教师角色”在各种作品中被广泛地提及。瑞典教育学家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教师角色的涵义作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这三种认识相辅相成,分别代表了教师的复杂性。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关系的被期望行为。(顾明远,1987)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冷宇在对角色理论进行探讨之后指出,“教师角色即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冷宇,2017)张焕庭在《教育辞典》中对教师角色的行为做了更具体的描述:教师勤学习,善劳动,诲人不倦,和颜悦色,师生无间,教学大方,语言简练,深思明辨;宽厚,慈祥,英语论文题目,幽默,坚强。(张焕庭,1989)也有国内学者从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进行探讨,张念宏指出:“以教师为职业的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学知识的导师,而且是做人的榜样。”(张念宏,1988)教师角色是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关系被期望行为,也即是指教师角色是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主要表征的,教师的行为及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改变。综上所述,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指教师自身的角色,它还由教师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与学校教育联系中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规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由多种角色组合在一起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社会联系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