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探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自从教育部2017年年底启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在大学英语界乃至全国范围引起了很大争议。《外语教学与探讨》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为专栏,先后三次组织讨论,发表15篇文章,就世人关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出了三种出路: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相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17)。大学外语教学探讨会也在南京专门召集各方专家开会讨论有关改革问题,并以纪要的形式表明了看法,认为“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是合理的决策”,“读写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董亚芬2017)。   这场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讨论不仅涉及圈内人,还吸引了其他领域的人。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对我国英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对象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提出了种种质疑,认为“现行的英语教育效果与其投入是不相称的,它对科技、社科人文等其他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众多方面的负面作用已经凸显”。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顾海兵(2017)认为强制所有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都学英语,是对人力、财力和智力的浪费,他提出大学公共英语应该改为选修课。至于双语教学、外语授课,他认为这是“否定了中国语言的优势,打击了中国人的自尊,作用了中国人的素质提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教学定位问题


教育部2017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一规定把听说能力培养从原教学大纲的第二层次地位转变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教学定位是否恰当,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先提出培养阅读能力为第一位,是与当时开放度不高、跟国际直接交流较少、毕业生主要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经济发展等情况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应惠兰(1996)在对六省市高校、科研单位、厂矿和企业的调查中发现,36.66%被调查者认为今后五至十年里,听说能力是最有用处的技能。杨惠中等(1998:180)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对应聘人员英语能力的要求按重要性依次是:说48.6%,读47.6%,听40.8%,写26.2%。有60.7%的用户建议四、六级考试增加口试项目。傅政等(2017)对杭州、宁波和温州等浙江五市的外贸进出口企业、投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26个涉外单位及其320名专业人员的调查,发现他们对英语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化为学生对课程的内在需求。比起十多年前,如今毕业生要求使用口语和听力来进行工作的人数已大大增加。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已经高于读写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包括已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愿意到社会上花大钱去学口语。邵永真(1998)在调查中发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生们迫切希望进一步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王斌华等(2017)对高校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对将来工作最重要的分别为62%、38%、10%和7%。最有说服力的是最近(2017年10月)四、六考试改革项目组对全国几十所本科院校1万多名师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教师和学生对提高口语能力的呼声最高,达到70%,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能力。教学定位是否合理也受外部语言条件制约。以前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里,语言教学音像资料极其匮乏,阅读成为语言输入的唯一或主要源泉,因此强调阅读教学是正确的,但现在的听说环境是10年前不能同日而语的,电视台的外语频道,网上时事英语新闻,包括各种英语影片和教学软件,使听说成为语言输入的又一主要渠道。因此突出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条件也已成熟。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还因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比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困难。对一个非英语环境里的学习者,听说对他的挑战往往要大于读。听说要比读写更难以掌握。在王懿(2017)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是口语,占到37.53%,而阅读只占12.10%,排在听(17.68%)后面。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次四、六级笔试中获优秀等级的人数也远远超过在六年中(1999-2017)四、六级口试通过的总人数。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内不少人包括英语专家在读写方面可以达到甚至高于讲英语国家一般人的水平,但在听说方面却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这反映了外语学习的一般规律。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经验表明:在外语学习环境下,读的能力比较好的,听说能力并不一定就好,甚至可以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但反过来看,如听说能力比较好,读的能力也不会很差;听说能力出色的,读写能力也一定比较出色。决不会出现有些人担心的文盲英语。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听说能力源于先天,读写则是后天学习的,出现文盲英语完全可能。如美国许多黑人文盲,不会读不会写,但他们没有不会听和说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教育界一直强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literacy),而不是他们的听说能力。但以英语作为外语的社会,听说读写都是后天的技能,都是要花工夫学习的。而相比之下,听说的机会和环境要远比读写的机会和环境差。你可以一本接一本读简写本和原著,读不懂可以查词典,对译文,请行家。而要能像阅读一样方便容易地听到各种英语谈话就不大可能。至于说的机会就更少。没有环境,没有需求,“哑巴英语”便成了常态。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听说外语的机会少,听说能力很自然地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分”(章振邦2017)。提出加强听说能力,决不是要忽视或削弱读写能力的培养。只是在当前大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强,社会又对听说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在我们教学中应对听说有所侧重罢了。听说的加强不是也不应该以牺牲读写训练为代价。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过关了,恰恰相反,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比起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大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查阅文献、阅读本专业书籍方面的能力落后了许多。而阅读能力不强,词汇和表达的积累不够,会制约口语能力的提高。另外,我们在狠抓听说能力时还应该清醒认识到,由于师资、语言环境和未来需求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所有大学生的口语能力都达到很高水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个地区、每个大学的“一壶水”都烧开。因此即使在强调听说能力时,也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教学模式问题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