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y greatattention tothe course of 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impart knowledge, solve problems to pro-mote students’ability in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Key words:university;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teaching
摘 要:英语系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日趋显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系;翻译;教学
自我校1998年第一次招收英语系学生以来,笔者担任了“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此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谈谈对改进汉英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粗浅看法。
一、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而当前又一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盛况空前,这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社会各界对翻译这门新兴学科加以了充分关注。我校开设的“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其目的在于使英语系的学生具备应有的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和略论、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各种文体著作的翻译练习及其赏析,使学生掌握汉译英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要求译文准确、地道,翻译速度达到250~300个词汇/小时。这一培养目标是依据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系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而拟定出来的。因此,从思想上认识到翻译的时代紧迫性并重视翻译教学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职责
(一)传道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影响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每次开课之前,都要向学生讲解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最终目标不是能不能翻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翻好、翻地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就涉及学生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然后在翻译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方能初步达到这个目标,学习目的明确了,才会有的放矢。 (二)授业 教师利用开始的4到5周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概念,如各家各派对翻译的不同界定,并让学生提出自己对翻译的看法,各抒己见;翻译史,如翻译在西方、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与译学相关学科;翻译标准等等,尽量做到不与先行的“英译汉”课程内容重复,即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措施研讨看似相似的话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译学的了解和兴趣。如当讲解老生常谈的严复的“三字”标准时,从“雅”字着手,对之提出置疑,利用《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对话指出无论是严复本人对“雅”的理解,即“尔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还是其他翻译家理解的“词语的优雅”都是很难达到或不必达到的。在紧接着的7至8周时间里,教学的重点在于比较,如“直译”与“意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之比较等。这一部分虽亦属基础理论知识,但其中可穿插许多实例,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如在谈到哪些语言现象为“不可译”现象时,列举了回文(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歇后语(如:和尚打伞,无法(法)无天);标点符号游戏(如:下雨天,留人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人,天留我不留。)等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供学生略论,并研讨能否想出解决此种现象的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损失”,让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翻译的本质,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又比如在比较英汉语言本质时,提到汉语属略论型语言,语序在汉语里是重要的语法手段时,笔者列举了以下几对例句供学生比较、揣摩:“一吨煤用不了一个月//一个月用不了一吨煤;他昨天坐车到郊外//他昨天到郊外坐车;一会儿再说//再说一会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于轻松一笑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用将近1/3的时间介绍翻译学基本知识与汉译英的理论基础,这就引出了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即理论、实践和教学的联系问题。有些人认为,只要教授学生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就可以了,无须讲解什么理论知识。有的学生也提出有些理论很抽象、难以理解,如对西方一些翻译法(语文学翻译法、语言学翻译法、交际学翻译法和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等)的介绍。但笔者认为,理论的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就会失去方向,就是盲目的实践,让学生通过盲目的摸索在慢慢积累经验,就违背了翻译课程开设的宗旨,即让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并从实践中掌握翻译的基本准则和措施,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同时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说,理论的介绍绝非多此一举,而是十分必要。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更是文化的转换。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字系统、语法、篇章、语用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异同,这些异同是他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又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则只能翻译出语法正确但不合乎英语行文习惯的汉语式的句子来。 当然,考虑到教学对象是本科生而非探讨生,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应为:以理论为辅,以实践为主。精讲理论,多做练习。因此,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笔者除了介绍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外,主要督促学生多看佳作,多作译文评估,多动手实践。有了这“三多”,再加上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的翻译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解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因此“解惑”成了教师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常的作法是,学生课内或课外提出疑问,由教师单方面解答。这种措施似乎很简便,教师快刀斩乱麻,学生也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答案,但其缺点却是学生略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被很好地发挥,不利于他们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有时会有意识地找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比方说,对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的翻译,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汉语中的“走麦城”,是借用英语典故“tomeet one’s Waterloo”,还是直译成“to flee Maicheng afterdefeat”,或是意译成“to be totally defeated”呢?通过讨论、略论,并倾听班里其他同学的陈述,同学们就会了解每种译法的利弊,从而从中做出选择。这种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对有关理论的综合运用问题。 当然,还有一种“解惑”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的。这些错误五花八门,有词汇错误、语法错误、有不符合翻译准则或英文行文习惯的错误等等。我会把一些典型的或有普遍性的错误挑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错了,又该如何改进等。 第三种“解惑”:教师应集中讲解一些许多学生都不太清楚但又非常实用的东西,如特项内容的翻译,包括文章标题的翻译、汉语数字的翻译等等,通过多举例,多练习,扫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三、从学的角度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