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面子策略作用因素----英语论文网
摘要: 本探讨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框架,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话语中存在面子威胁行为,且行为的强弱取决于师生对社会距离、相对权力和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认定的感知。大多数教师都努力采取面子礼貌策略降低面子威胁行为,这些策略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语境,如教学目标、师生人际联系、学生个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面子理论; 面子礼貌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 教师话语
礼貌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前提[1]。自从Brown和Levinson[2]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后,礼貌已经成为语用学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Brown和Levinson在《礼貌:语言运用的普遍性》一书中指出,礼貌准则包括3个基本概念:面子(face)、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s)以及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其中“面子理论”是最有作用的礼貌理论,已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3-6]。 但众多的探讨着力于日常交际、商业谈判、口语对话中的面子问题,而著名学者Cazden[3]却把面子理论假设应用到课堂这一特殊语言使用域,并对教师话语中的面子威胁行为进行了相应的解析。面子理论是否也适用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是否采取相应的面子策略以降低威胁行为?采用策略的成因如何?本探讨以作用外语课堂言语互动的因素--—面子为切入点,以大学英语课堂为探讨对象,结合教师话语语料中的例子,对课堂教师话语中的面子威胁行为和面子策略进行调查,并采用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进行解析。
一、面子理论阐释 (一)面子理论和面子策略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认为,大部分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的行为。面子威胁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简称D)、相对权力(relative power,简称P)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ranking of imposition,简称R)。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根据面子威胁程度采取相应的面子礼貌策略。面子有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之分。 正面面子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负面面子指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和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2]。为了保住正、负面面子,人们往往采取相应的正、负面礼貌策略,例如通过表明共识、合作意向、满足需求等来满足对方正面面子的要求;通过协商、道歉等满足对方负面面子的要求;此外,一方甚至可以通过含糊其辞、声东击西等手段避免直接触及对方的面子,即采用间接礼貌策略。
(二)Cazden对课堂话语的面子解析 Cazden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假设对课堂这一特殊语言使用域进行了相应的解析。他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实践,以及对课堂教师话语的探讨,得出结论:面子理论和面子策略也适用于课堂话语。教师是面子理论的行为者。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告知(tell),不仅仅是有指向的成功交际,教学也需要通过挽救面子的方式来处理人际联系,实现课堂控制。由于职业的特点,教师总是不断地在威胁学生的正、负面面子。如:限制他们行动的自由;对学生的大多数行为进行评价,而且常常是否定的评价;经常随意打断学生话语等等。然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补救行动方式来缓解面子威胁行为。他们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正面礼貌或负面礼貌表述法,偶尔也采取间接法。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面子威胁行为的强弱取决于师生对社会距离、相对权力和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的感知。
二、教师课堂话语的面子威胁行为解析 Cazden对课堂话语的面子理论和面子策略解析提出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假设适用性的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其实验环境为英语国家,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其解析是否带有普遍性尚值得质疑。为此,本探讨选取师生互动较多的英语教学课堂为探讨对象,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框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大学课堂中,是否存在面子威胁行为,如果有,教师是否采用一定的面子策略降低面子威胁行为,并对采用某种策略的成因作一些探寻。 本文探讨语料来自12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录音转写文字,每位教师的录音时间为一个自然课时,即45分钟。这些教师以女性为主, 80%拥有硕士学位,平均年龄为30岁,个性各异。课堂内容主要以阅读、口语为主。在探讨过程中,剔除了不涉及师生言语交际的语料,保留了师生互动问答部分作为重点略论语料。根据作用面子威胁程度的三大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力、强加程度,对重点语料进行分类,并最终挑选出典型例子进行解析。 通过对课堂语料的略论,我们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也普遍存在面子威胁行为,且行为的强弱取决于师生双方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认定的感知,具体表现为三种变异:强加程度变异、相对权力变异、社会距离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