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失衡问题探讨》--从生态学角度略论 摘要: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大哲学家孔德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的一切领域的一切成就,无论是同一时代的,还是代代相传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一代人的发现为另一代人的发现准备好了条件。”理论间的借鉴和融合总能产生新的知识,在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批评。 关键词:课堂生态学 大学英语教师 角色新定位 一、背景问题的提出--—课堂生态学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标志着中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对生态领域进行了反思和探究。生态学一词自1858 年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H .D)提出后,其内涵一直不确定,直至1868 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 eckle,E.) 才给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探讨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联系”的科学,当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探讨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的科学”。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探讨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W ),1932 年,他在著名的《教育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of classroom)的概念。心理生态学是指生态学的原理和措施在20 世纪40 年代被应用于心理学。其中,最有作用力的是被誉为“教学环境探讨先驱”的勒温(Levin,K.),他于1944年发表的题为《心理生态学》中所提出的著名公式B=f (P,E)。其中,英语论文题目,B 代表人的行为,P 代表个人,E 代表环境,f表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可见行为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勒温心理生态学中的“环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环境,他对人与环境的联系的充分关注和探索开启了对于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探讨的先河。从生态学角度看,课堂也是一个有边界、有层次、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系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教学资源如同食物链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连成一个整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不难发现,众多教育与心理工作者几经尝试和努力,可谓百家争鸣,理论纷呈,成果可人,但从微观层面上对课堂环境进行生态学略论的探讨似乎仍然显得比较薄弱,故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研讨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近况,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在生态学角度下的重新合理定位。 二、问题的近况及其理论略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略论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交互影响的生态过程。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关系,形成动态平衡的联系。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诸多失衡现象,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低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拥挤效应”: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准则指出: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反之,环境亦对教学产生双面作用----—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会阻碍个体的发展。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英语课堂人数剧增,大班授课成为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一个教学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合班一百多人。过大的班级密度使有限的教室空间内产生了“拥挤效应”,使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超出了教育群体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作用,使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二)“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需要失衡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乃至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学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证书效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苦涩的无奈,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