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语霸权效应”:教与学的失衡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主宰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客体扮演听者、记者的角色。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知识的舞台,学生接收知识的“电台”,呈现出一种强制教学形态。教师的课堂霸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参与和探究性自觉建构。教师机械灌输的知识传授,学生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联系出现严重失衡。 (四)“花盆效应”: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的失衡花盆效应(Flowerpoteffect),也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常言道“: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表现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是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度降低。这样,花盆里的作物,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这种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上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室内,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师的传授,往往使课堂心理环境呈现僵化、冷漠的局面,最终致使学生机械地学习,无力应对社会上变迁的各种环境,而生态学的花盆效应正是这一现象的有效影射。 当前,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大学英语课堂仍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与现实生活脱节,形成闭锁式小循环。尽管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领会书本内容和老师的讲解,经过不懈努力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在课外需要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中却无话可说,经过长期学习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相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自然的语言情境,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式的外语课堂则产生了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课堂教学不但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的失衡。 三、借用生态学原理,研讨塑造大学英语教师的新型角色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的英语大班教学积极探究者针对“拥挤效应”课堂所造成的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必要借用生态学原理,拥有生态学的思维,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做课堂生态环境平衡的积极维护者,英语论文题目,努力成为大班教学的积极探究者。对于“拥挤效应”课堂生态环境的解决,国内有关学者提出了探究“如何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问/讨论,暂停讲课/巩固记忆和理解,利用角色扮演,利用课堂小测验,问题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并不失为化解课堂“拥挤效应”一种思考。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长时间的交流,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情景,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双方互动。一要重视言语表达,既要知识的传入,又要心灵的感悟。二要重视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对体态语、副语言和客体语要加以锤炼,提高交流的深度和情感度。以高超的交流艺术化解课堂“拥挤效应”,化腐朽为神奇,促进课堂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大学英语学习情感体验的培育者,做英语素质教育的引路人针对“应试教育后遗症效应”,英语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情感体验,创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分享学生学习成果,共享其中的情感快乐,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比仅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措施,会产生更为深远的作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学习情境中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是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