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论文发表
摘要: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本校2017级四个班为期三个学期的交互式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摸索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研讨建立适用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现有课堂教学组织的缺陷,帮助英语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环境,使大学英语课堂发挥更大的影响,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习得;教学模式;交际能力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改革的三项基本内容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使大学生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社会和教育界对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交互式教学模式(Interaction),提倡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多种途径,其中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的多极主体间的互动影响,主张给学习者更多的参与机会来实践语言的实际运用,在运用中学得语言。当前,交互式教学模式是西方所普遍采用、推崇的教学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措施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措施转变,以保证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交互式教学运用于西方成人培训的成功,给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又符合英语教育目的的要求。笔者结合近年来切身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课堂上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知识输入外,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获得语言应用能力的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能够产出更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 此模式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现实与深远的意义。同时,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也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参照。
二、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那么,交互式课堂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需要,是当前西方有关外语学习所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其之所以被认为是既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行之有效。以下理论依据成为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强力奠基石。
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其中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指出,“成人是通过两种不同而有独立的途径即语言习得(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 learning)学会外语的。”语言习得通常是指以获取信息或以交流信息为目的的无意识的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而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但是通过“学习”掌握的语言知识并不能在自然交际环境中表达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只能发挥“监控”影响,即学习者对自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被认为是该理论的核心。 Krashen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的第二语言,“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动获得必要的语言知识。Krashen还提出,“促进语言习得的前提是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备条件:第一,输入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第二,输入内容应该是有趣而密切相关的,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第三,输入内容应该是大量的。只有这样,语言习得者才能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四,输入内容不按既定语法程序安排,不应该过分强调语法,以防学生由于担心表达中的语法错误而不敢大胆开口。“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与此同时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要将语言技能从理论形态转换为实践形态,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语言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