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概念及其问题与对策略论》-大学英语教学论文修改 [摘 要]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概念及其问题与对策略论》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修改:分级教学能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能充分利用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得到收益。以我校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为案例,略论分级教学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操作性;实践性 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分班方式,每位大学英语教师负责上百名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少课程必须大班授课。一个班级里既有优等生,也有中等水平的学生,还有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样就使老师选择讲课的标准很难确定,若按照好学生的标准来讲,多数学生听不懂;若按照较差学生的标准来讲,优等生和中等生感觉学不到东西,成绩和能力都得不到提高。这就是由于学生水平差距明显,接受外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导致众口难调,达不到最佳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安排就不能搞一刀切,教学进程也不能齐步走,分级教学成为解决学生水平异同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摸索如何更好地实行分级教学,势在必行。 一、理论依据 1.Krashen的i/ l输入理论。Stephen D.Krashen的i/l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著名运用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1985)。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即i/l。其中, i表示语言学习者当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为i/2。但如果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为i/0,这样就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l学习者才能在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Krashen同时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仅有适度足量的语言输入并不能确保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利进行。学习者内在的心理因素制约着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的程度,于是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因素”。如果学习者目的明确,学习动因强劲,有自信心,焦虑感比较适度,学习者情感过滤因素就弱,接受语言输入量就大。反之,学习者接受语言的效果就差。 二、教学对策 1.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制定。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大纲。自2017年高教司新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后,各高校纷纷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准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我校是从2017年开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我们根据不同级别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改革了过去教学和考核标准一刀切的做法。建立了分级教学,分级出题,流水阅卷的教学考试模式,并且制定了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班后,组织教授委员会老师讨论并确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新生高考成绩和分级英语考试,此外保证分级英语考试的公平、公正、可比性,采取同级统一命题,全校一卷,集体阅卷。把学生分为A, B, C三个等级,A级学生占新生总数的15%;B级学生占65%; C级学生占25%。音体美专业的学生使用《新起点大学英语》,其他专业的同学分别使用《大学英语》(全新版)和《新视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过程当中,A级班的学生通常大多认知能力强,知识迁移能力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态度认真,英语学习焦虑度低,所以关于他们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大学阶段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主要内容,强化听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补充四、六级的模拟练习,使大多数学生最终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B、C级班的教学进度依次减慢,对B级班要求学生掌握大学所学内容,同时强化四级练习,大多数同学在毕业时能过通过四级考试, C级班的学生普遍认知能力弱,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英语学习焦虑度高,往往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负担,那么关于他们的要求是巩固中学阶段所学内容的同时,基本掌握大学阶段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主要内容,适当加强学生的听说和表达能力。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