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重性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重性略论

摘要: 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7级大学英语高级班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重性:语用与知识并重。

关键词: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 语用文化 知识文化

一、总述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联系认识的逐渐深入, 广大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外语教师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尽管关注点和探讨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达成共识: 成功的外语教学必须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入校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只有了解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情况和程度,才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去培养提高。

二、理论依据

197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首次在《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观点。他认为,英语毕业论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简言之,为“何时、何地、对何人就何事以何种方式可以说或不可以说什么的能力”(Hymes,1972,参见许力生,2017)。

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探讨中, 语言学界国内外学者(Ruben,1976;Samovar & Porter,2017;Gudykunst,1991/1997;Kim,1992;林大津1996;贾玉新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许力生,2017;高永晨,2017)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关于这一定义始终没有统一标准,众说纷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构成及关注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流行的模式有三种,分别为:1.构成三分模式:该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如Paige,1986;Martin,1987)。2.行为中心模式:关注焦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也称“有效性”或“功效”;一般包括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如Kiss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3.知识中心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实践为关注中心,在学校情景中比较受欢迎,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王振亚,1994;钟华等,2017)。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高一虹,2017)。本文对二级学院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略论就是以此“知识中心模式”为理论基础。

三、调查探讨

本探讨采用王振亚1994年跨文化交际知识测试卷, 略作改动: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中心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吕必松、张占一(1994)、林大津(2017)等学者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文化分类标准,将问卷分为“语用文化”和“知识文化”两大部分。

受试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7级英语分级教学“高级班”4个班级的学生,分别来自商、文法、国际教育、生命科学、城建土木、信息工程6所学院的学生,在2017年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通过率在75%以上。参加人数合计152人,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有效答卷150份,回收率为98.6%,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比较客观可信。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略论。

四、结果略论

探讨结果表明,学生的知识文化优于语用文化。学生对语用文化的掌握(均分64.8)远低于知识文化(均分84.5),相差近20分,其原因可能在于,现在的教师、教材普遍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这有助于学生知识文化的积累。这种显性文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

T检验结果表明, 文化测试中的语用文化与知识文化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异同(t=-2.96);知识文化与语用文化不存在相关性r=0.002,知识文化的掌握并不能确保语用正确无误。

五、结论

“跨文化交际不仅联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联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Breen & Candlin,1980)。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主动参与其过程, 要对复杂多变的因素作出独立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知识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而调查结果的明显异同表明,我们的教学偏重视语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是交际者感知和应对现实和“流动着的”事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晓和记忆一些固定的与西方文化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英语毕业论文,199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略论[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4.

[4]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2017,(4):19-23,34.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A].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4.

[6]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近况调查和对策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1);26-28.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