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教学论文本文在介绍顺应论和语码转换的基本理论和探讨成果后,尝试性研讨了顺应论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解释力和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直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从句法律、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篇略论,会话略论,甚至语用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略论和探讨。尽管很多语言学家不提倡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进行母语的输入,认为这样会干扰学习者,但是在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里,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以及学生在接受全英语输入的难度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是很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尽管二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吸引了语言学家的注意,国内对这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少,更不用说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语用学方面的探讨。因此本文在介绍顺应论和语码转换的基本理论和探讨成果后,尝试性研讨了顺应论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解释力和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二、顺应论与语码转换 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他的作品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的,并于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语言顺应理论,他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语用学。顺应论的重要观点就是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他认为人们使用语言就是在不断地选择语言,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管是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英语论文,这三种特征导致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从而动态地使用语言。变异性指同一语言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并且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商讨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不是机械性地按照形式--—功能的结构选择语言,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准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选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因此,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地动态选择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语码转换,也是为了实现某些顺应的结果。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 1.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比如其中涉及的语言规约和语义特征等。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关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语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大多数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为“叔、伯、舅父、姨夫和姑父”;英语中的aunt,在汉语中却为“伯母、婶娘、姨母、姑母和舅母”,等等。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英语教学的现实,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总体存在以下问题:发音不准,词汇量小,口语听力差等。这样使很多学生产生了英语学习畏难心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想学好英语的,但由于原来基础比较差,要跟上现用教材很困难,要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课堂上,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英语论文,教师们不得不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可能不太熟悉的事物。如,在给学生做阅读技巧的指导时,老师说“If you have astudy problem,or if you have a new word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I wouldadvise you never to go to a…a快译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全英式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丧失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遇到他们的抵制和不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意使用汉语,课堂上英汉所占比例的多少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2.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远高出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教师此时使用语码转换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就是对学生语言水平所做的顺应。另外,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也就是说交际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可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这种交际目的很可能是通过其他交际策略实现不了的,或者即使可以勉强实现,也未必能取得同样的交际效果。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发现有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时,可以在英语授课环境中,突然改用本族语,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教师通过使用语码转换,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做出动态的顺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