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首先要对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依赖教师对教材中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名著的片段的讲解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模式中,似乎一切文学现象已成定论,学生主要是听教材、记教材。从教学者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表现为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强,讲述的信息量太小;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和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构建以文本关联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以文本关联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讲述的重点放置在经典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上面,打破按国别讲授作家和著作的做法,通过系统发掘与讲解英美两国文本间的内在关系与融通的范例,把分开的一个个知识点有机地关系起来,使学生用关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英美两国的作家和著作,培养学生从世界文学的广度去加深对国别文学的理解。其讲授方式是以英美两国文学之间不同时期代表作之间的互文性为中心组织系列讲座与讨论。例如,在讲授英国文学史时,以莎士比亚与英美现代戏剧为题,以讲座的方式阐明英国及美国现代戏剧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千丝万缕的互文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既在与现代戏剧的比照中加深了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又让学生对当今戏剧的新发展有一定的理解。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迅速地把目前的英美文学探讨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当前有关互文性的新的文学探讨成果很多,教师的讲授可借鉴的资源就显得非常充足。如在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现代戏剧的互文联系时,可借鉴中央戏剧学院田民教授的最新理论成果《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把他对于莎士比亚和奥尼尔的互文性的阐述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了解英美戏剧内在交融的特性。这样,英美文学的教学可从教材的一家之言或教师自身有限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逐渐把学生引向目前该学科的前沿,给学生创造向目前文学探讨的专家学习的机会。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经典文学著作是必要的和有用的,提高其对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传统经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互文性阐述,学生可认识到经典文学与当代文学是密切相连的,要了解当代英美文学必须打下一个扎实的经典文学的基础,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程度。正如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探讨》一书中所言“:如果说文学著作是它自己的源头…那它同时又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员,而它又多多少少反映了这一存在。文学大家族如同这样一棵枝叶茂盛的树,它的根茎并不单一,而是旁支错节,纵横蔓延……文本的性质大同小异,它们在准则上有意识地互相孕育,互相滋养,互相作用……”[8]经典文学文本与现当代文学文本的联系恰恰是如此。学生互文性意识的提高可有效改变其认为经典文学陈旧和无用的看法,主动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关系起来,在英美文学的学习上打下一个全面的和扎实的基础。 最后,这种教学模式还可给英语系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一种参照与借鉴。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新颖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学理论。程锡麟认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注重文本与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了文化与文学文本以及其他艺术文本之间的联系。这对当今的文化批评有着重大意义,关于拓宽文学批评和理论的视野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传统与创新联系的一种新视角。”[9]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对这种文学评论措施有所了解,这样,在他们做毕业论文时就多了一种理论的参照。同时,互文性理论缘起于巴赫金的对话诗学,融通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又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熟悉互文性的同时,对巴赫金诗学、巴特和德里达的理论也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