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隐喻的语义再生功能讲解多义词也是拓展词汇意义的一个路径。隐喻对语言的动态发展和创造性应用至关重要。通常一个隐喻固化于语言之后,即新义项一旦产生,该隐喻就成了常规隐喻。人们不再认为它是语言的偏离,而被视为日常用语,英语的多义性可以说是隐喻化的结果。隐喻化过程可能是围绕某一词汇的多个特征分别进行引申,也可能是围绕某一特征向不同的目的域呈辐射状多次引申,也可能是在前次隐喻后生成的新义的基础上呈链条状再次引申。教师在介绍词义时,可以引入其词义演变、引申的过程,用隐喻把该词表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多个意义串联起来。 2. 隐喻与语法教学 语法具有隐喻认知本质,Halliday认为语法是人类经验的理论,语法载有并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如英语言文化中关于个人主义的崇尚及由此而产生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特点在传统的主-动-宾(SVO)结构就得到体现。一些认知学家认为,主语对应于图形,宾语对应于背景,动词体现了两者的联系。主语往往是突显的对象。同时René Dirven和Marjolijn Verspoor也指出:当人类涉及在某一事件中,他或她常常会被当作句子的主语而被优先提及。也就是说英语语法最常见的表达式总是以人作为主语而被突显的。而如果要突显物体时,就要使用被动语态。如: A.I must know this poem by heart before tomorrow. B.This poem must be known by heart by me tomorrow. 根据传统语言学,这两句话的意义完全相同。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a句和b句的语义存在异同,因为两者突显的对象不同。a句以“I”作为主语,是一系列活动的执行者,一直处于动态,最能引起注意,因此a句是最常见的表达式。而如果要突显宾语“this poem”时,就需要使用非一般的被动语态句式b句。这种认知主体习惯于以人为主语的表达式充分体现了英语语法的突显人类优先性的特点。 3. 隐喻与阅读教学 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是阅读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隐喻性语言是各类素材特别是文学著作中的普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与否关乎到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著作的修辞及意境。文化的烙印深深的映射在隐喻中,隐喻的表征隐含了文化的逻辑,隐喻的概念也存在文化的异同。在很多情况下,当喻体和本体之间无法找到任何相似之处时,语境对隐喻的判别和理解就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是这样描写西风的: to quicken a new bir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