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对大学英语写作产生的作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通过英语写作样本的采集,发现母语在第二语言写作中具有迁移影响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元语言意识、词汇的标记性和典型性、习语或隐喻的标记性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等方面。当母语思维与第二语言的形式有异同时,母语对第二语言写作会产生负面效应,或者说“负迁移” ;当母语思维与第二语言的形式相似时,母语会带来“正迁移” 。第二语言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母语思维,发挥母语思维的正面效应。 
     八十年代以来,英语论文,语言学家们做了大量对于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以下简称“二语” )写作中的功能探讨,对此他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认为母语思维在写作过程中具有正面效应的居于多数,如 Zamel[1]、Cumming①、文秋芳和郭纯洁[2]等。这类探讨结果的提出是建立在实验探讨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发现有些探讨对象的采用具有目的性,不具有随机性,如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文秋芳和郭纯洁实验的受试者是来自安徽临泉一中的 6 名学生,是从 20 名被邀参加看图作文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挑选的标准是“ (1)学生在面谈中对探讨所用的有声思维措施态度积极,并认为这种措施基本上反映了他们写作时的思维活动; (2)他们在有声思维的过程中沉默时间不超过总写作时间的 20%” 。这个实验最明显的缺点,英语毕业论文,正如文秋芳本人所言,是“样本数量小,只能作为今后探讨的假设”[2]。该实验所有的结果都出自对这 6 位学生的“有声思维”记录中,同时也没有详细说明采用该挑选方式的原因或者意义所在。 关于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样本采集, 我们认为其结果的说服力是不够的。  大学英语写作情况调查最理想的样本应该是来自大学中的自然班级,即招生完毕之后,各专业随机分班而形成的班级。不同的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英语高考分数给出一个英语等级的评定。这些工作落实之后,就可以对该自然班级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采集样本,进行结果略论。
    一、探讨样本采集过程和结果
    本文探讨的目标是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思维的认知理据。被采集作文样本的学生来自大学一年级本科非英语系的一个自然班级,共有 33 人,全班高考英语的平均分数 96.84 分(总分为150 分) ,其中最高是 115 分,最低是 80 分,全班的英语相当于中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级水平。被采集的作文样本是他们在大一第二学期期间写的 6 次命题英语作文(平均半个月一篇,课堂上完成,写作时间为 45分钟, 每篇作文 120 字左右) , 共 198篇。 作文评改采取 4 次由本文作者单独完成, 2 次是面批 (批改时学生在场,有利于了解他们写作的过程和动机)的形式,各种错误在 198 篇作文中的分布情况如表 1 所示:


在 2 次作文的面批过程中,作者事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先准备了一些问题,其中 4 个问题是在第 1 次面批时对每位学生提问一次,同时做了相应的记录,如表 2 所示。

其它问题在 2 次面批中如有必要就多次提问,如表 3 所示。但是由于批改、提问和讲解同时进行,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所有学生具体的回答作详细的记录,所以关于表 3中的这些问题,只能凭每次批改后的主观印象对学生的回答做回顾性和概括性的描述,同时回答次数也只能用“大多数” 、 “少数”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      结果略论:表 1 显示“B”类错误最多,其次是“A”类,然后是“C”类。结合两次面批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内容构思时易倾向于应用母语思维(如表 2 的问题 1 和表3的问题 4 所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思维才是正确可行的(如表 2 的问题 3 所示) ,但是他们在无意识中还是频繁使用母语思维。在组织句子结构时,由于使用母语思维而出现的错误次数相对少一些,但是从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被指出使用了汉语式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的句子结构后,仍然无法意识到错误所在(如表 3 中的问题 2 所示) ,说明在句子结构构思方面母语思维的作用更加根深蒂固。同时我们发现在首次面批后,接下来的那次各类错误量明显减少,特别是“B”类减少的绝对量最大,从51 次减至 18 次,说明学生在没有被提醒的情况下,使用母语思维现象比较普遍。 “C”类在第 1次作业中出现 7 次,在这次面批过程中曾对学生说:最好不要使用那些不确定英语中是否可用的习语或者隐喻。在第 2次作文中,没有学生敢用了,但是接下来的写作中又有学生使用。从错误数量的分布情况来看, “A”类的波动比较大,说明句子结构的提取随机性大。6 次作文情况总体上反映母语思维对组织句子结构的作用比较深刻,在较短的周期内改变这种作用比较困难;而词汇使用时的母语思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降的趋势明显减缓。

    从以上的略论中可以发现: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学生在思考写作内容和组织句子结构时,都会使用母语思维,而且经常是无意识的;在学生的认识中,母语思维是不可取的,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免它,但是英语程度有限,又被迫动用母语思维;母语思维很难定量,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环境、生理状态、情感和写作内容等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母语思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维的使用是一种认知现象,母语在写作中的迁移有相关的促发、制约、容忍等认知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元语言意识、词汇的标记性和典型性、习语或隐喻的标记性以及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等方面。
    二、写作中母语思维现象的认知理据
   (一)句法结构的元语言意识 Ellis认为大多数二语学习者对句法特征比对语音或语篇特征的元语言意识要发达,这种意识使得他们在语法层面比在其它语言层面更能控制语言形式的选择, 从而抑制母语迁移现象发生[3]。但是一旦该意识不够强烈,母语迁移就会显现。本文探讨对象的英语水平属于中等,元语言意识相对处于一般或者较弱的状态。表 1 显示他们在句法结构的母语迁移量有起伏,说明他们的元语言意识易波动。
    语言学家们大多数认为汉语是属于话题突显型语言,英语属于主语突显型语言。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为“话题+说明”结构,而英语的常式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有五至六年的正规汉语教育,这还不包括学前的汉语言习得。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元语言意识相对较强,而英汉语句式之间的异同性非常明显,所以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英语学习,一些中国学生关于英语句式的使用还是不能得心应手。
    (二)词汇的标记性和典型性 
    从表 1 和表3 中,我们可以发现母语在词汇方面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是最明显的。词汇涉及语音、语用等特征,标记性强,习得比较困难,更何况写作对词汇掌握的要求甚高。标记程度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连续体,无标记特征比有标记特征在认知上更易引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起人的注意,更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如不定冠词“a”是无标记的, “an”是有标记的。从无标记性词汇到有标记性词汇,特点的显著性依次递减,习得的难度则逐渐增加。Eckman 认为二语范畴相关于母语对应范畴的标记程度大时,迁移就可能发生;而二语范畴的相对标记程度小时,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相对标记程度大的二语区域属于困难区域,且难度与标记程度一致[4]。 在表 1 中,误用母语词汇现象虽然在首次面批后有所减少,但是从第 3 次到第6 次的回落程度低,基本上保持一定的量。一些本来关于学生来说标记性强的词汇在首次面批中,经过作者的一些解释,可以使它们的标记性相对减弱,从而使母语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但有一些词汇的标记性程度很大, 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降低, 因此后面误用母语词汇现象仍保持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