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切入点 ,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 ,并对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 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较为广泛 ,西方学者如 Valette (1977) ; Lafayette (1987b) ; Ham2merly(1982) ; Seelye (1984)对文化教学的范畴和目的做过具体的阐述 ,因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掌握东、 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它受历史传统、 哲学思想、 语言文字等方式的综合作用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所以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的比较和转换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以中国人与英美人为例 ,就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作一比较探讨。R1B1K aplan(1972)指出 , 西方人是直线性思维(Aristo2telian - linear) 。在语言的表达上 ,表现为开门见山 ,实话实说 ,直抒胸意;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为螺旋式(Circular) ,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含蓄、 委婉的特点 ,即迂回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人们对东西方人的定型也大相径庭。人们对西方人的总体印象是:外向、 坦率、 豪爽、 思想开放 ,他们的信条是崇尚自立、 个人主义;对东方人的印象为:内向沉默、 保守 ,他们的信条为重和谐、集体主义。Stuart Chase (1954)通过汉语和英语比较指出 ,汉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 multi - valued 语言 ,而不是像英语等西方语言那样为 two - valued的语言。西方人对事物的评价必定为 “好与坏” , “是与非”, “对与错” , “黑与白” 等。事物的细微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汉语却没有这样的二分法。中国人很留心事物的细微差别 ,奉行 “中庸之道” ,而且西方人历来认为 “中国人讲究克制 ,容忍” ,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狂热 ,走极端。庄恩平(1998)在略论东西方思维模式异同的基础上 ,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人习惯于形象思维 ,属综合型思维;西方人习惯于抽象逻辑思维 ,属略论型思维。从哲学意义上讲 ,语言作用人的思维。语言迫使操某种语言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思维。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指出 ,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现了持该语言的人们的内心生活。R1B1 K aplan 在其 Cultural Thought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72)一书中谈到 ,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们的思维模式似乎是该社团的内部有序性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扩展上。英语等西方文字为音素文字 ,呈线性;汉语等东方文字为音节文字 ,呈非线性。语言的不同 ,决定了人们对东西方人的定型的不同 ,也导致了人们思维模式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 ,针对某一问题 ,西方人惯于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使其有说服力 ,对他人的观点或赞同或驳斥 ,语言风格为two - valued ,即 “Y es or No” 。相比之下 ,东方人往往先就某一观点褒奖一番 ,附和居多 ,少许评论。即为 multi - valued 的观点。因此西方人经常抱怨东方人说话观点模糊。在写作方面 ,表现为语篇类型的不同。由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于语篇类型的不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也很多 ,在这里不再累述。为此 ,高校外语教师应对东西方思维模式、 语篇模式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并在写作教学中扬长避短 ,发挥 “正面迁移” ,克服 “负面迁移” ,做到两种思维模式的有机转化。2.认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念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意识的核心 ,是跨文化交际的内核。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 ,得以世代相传 ,并在实际生活发挥程度不同、 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个人本位的 ,尤以英美为典型 ,美国人有很强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他们恪守这样的生活信条: Every man for him2sel f , and G od for us all 1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fortune1。美国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美国人个人主义的赞美诗;东方国家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基本是集体本位。主要表现在 ,中国人比较注重互助和依靠 ,重视集体的影响 ,注意保护 “面子” ,人际联系重和谐(harmony) ,即“和为贵” ,集体至上;美国人比较注重自立 ,重视突出个人 ,不留 “面子” ,注重隐私 ,张扬个性 ,喜欢个人竞争。在英语中 , “我” ( I)无论何时都要大写 ,是世界上唯一将 “我”字大写的文字。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古代汉语中 ,论 “我” 时 ,常用敝人、 寡人、 不才等谦辞;现代语言中常用 “本人” 等谦辞。Valdes (1986)曾举这样一个例子 ,面对一个负重而行的老人 ,马来西亚年轻人的表现是走上前去 ,帮助老人;美国年轻人则是驻足思考片刻 ,然后离去。这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东西方人在价值观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层次 ,它作用和影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3.了解社会规范的差异。社会规范(conventions)构成某一文化群体的特点 ,它包括社会习俗、 道德规范、 宗教规范、 历史传统、 社会契约等 ,它们是作用交际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方面 ,因此 ,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晓这方面的知识。东西方社会规范有很大的不同 ,分别从属于各自的文化传统 ,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座次上 ,中国人尚左 ,西方人尚右;在文化蕴涵很深的表示颜色的词汇中 ,如 “红色” ,东西方人语义联想大有不同。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 ,西方人为暴力、 血腥和活力; “白色” ,西方视其为喜服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着白色婚纱 ,象征纯洁;中国人只有在葬礼上才身着白服。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不同文化中有共同的道德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文化中 ,不赡养老人是不道德的 ,因此才有 “四室同堂” 这一说法;在美国文化中 ,人们对赡养老人这个观念很淡薄 , “核心家庭” 大为盛行。宗教信仰规范是神化了的社会行为规范 ,在社会中发挥着调整人们行为的影响 ,如西方人星期日去教堂参加一些宗教节目、 宗教仪式等。中国人在这点上则较为淡漠。如果外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会使学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 ,因此西方的规范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
   4.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评价立场。高校外语教师一方面要熟悉地掌握跨文化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对目的语文化持有的正确态度和评价立场 ,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东西方文化异同 ,对这些异同给予客观的、 辩证的略论 ,提高对跨文化异同的认识水平 ,不能武断地说孰好孰坏 ,尤其不运用简单否定的态度来对待目的语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在东西方政治交往方面 ,我们一再强调 ,不能将各自的意识形态强加在对方身上的原因。
    二、 培养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途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 “入世” 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与日俱增 ,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的日趋规范 ,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努力将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语言能力、 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 ,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培养外语师资的各级各类学校 ,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的培训 ,为适应新形势 ,及时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 ,增加跨文化能力的专业课程 ,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任职资格的主要标准。同时 ,各级师资培训部门应有意识地安排在职教师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2.加强高校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联系方面的探讨力度 ,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指导措,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