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英语教学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及其文化意义[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人类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语言的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意味着语音词汇语法教学,还要注意其文化意义


  英语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当前有些教师在讲授英语过程中,对文化教学重视不够,只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事实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文化服务,而且能反映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语言又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关于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尽管人类各种语言有共性,但关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含义又不尽相同。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人们观察大自然经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他们站在各自的传统文化角度,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物质世界。
  例如,汉字“山”所涵盖的概念范围在英语中就需分别使用两个能指(signifiers)“mountain”和“hill”加以区分。相反,英语词“river”也有两个相应的汉语能指“江”和“河”。再如与英语相比,汉语“红”字在两个方面具有特殊的文化色彩:一是“红”字与“好运”紧密相连。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红榜(an honor roll)、红利(bonus)、红运(good luck)、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written in red)、开门红(to make a good start);另一是“红”与“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密切相关:红小鬼(red little devil)、红色政权(red political power)、一颗红心(a red heart)、又红又专(be red and expert)。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术语描绘相同的物体或现象,英语论文范文,往往还因为在命名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理据。英国人看“火车”是一长串相连的车厢,因此命名为“train”(长列、系列);日本人把它称为“汽车”,因为驱动发动机要用“蒸汽”;汉语称之为“火车”,因为这种车在行驶过程中要有火,表现在火车冒烟。同理,一种茶叶,英国人看到的是茶叶自身颜色,称之为“黑茶”(black tea),而中国人看到的是沏好茶时的茶水颜色,命名为“红茶”。
  语言可以根据文化需求进行切分。在任一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现象就要细分,相反则粗分。例如英语uncle一词,覆盖一系列汉语亲属联系: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夫。中华民族过去数千年一直生活在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因其年龄、性别、血缘联系远近而不同。结果,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比英语中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再如英语中分别用三个词表示昆虫(insects)、飞机(plane)、飞行员(pilot),因为在英语国家文化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现实,但在hopi语(美国一印第安部落语)中,只有一个词表示上述三种概念。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因此对于雪的词汇相当丰富,而在英语中只有两个词(snow, blizzard)。汉语中只有一个词表示“骆驼”,在英语中相对应词是“camel”,但同时也可再分为单峰骆驼(dromedary)和双峰骆驼(bactrian camel)。
  陈松岑先生在《社会语言学导论》中说:“不同民族的语言特征,英语论文题目,不仅表现在他们往往用不同的音去指称同一类事物--音义结合的选择不一样;而且还表现在语义反映现实世界时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是不同的。”以上诸多实例说明了一条简单而又客观的准则:即不同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环境的、物质的、还是社会的,滋生不同的语言特征。
  
  二、语言与文化的比较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文化的作用。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增多,这一问题就越发突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英语与母语的比较与对比,相似与异同就会清楚明白地显露出来。 1.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意义方式相同时,学习的唯一过程就是发现两种语言使用了相同的实现手段。例如:
  英语汉语
  Long time no see好久未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2.当母语与目的语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义时,学生使用目的语常会套用母语的词汇、结构,造成口误或笔误。例如一个讲法语的人想要用英语表达“天气冷”这一概念,可能说出*“I have cold”(*表示后面一句不符合英语习惯,下同)(It’s cold),因为在法语中表达这一意义时用“j`ai froid”。讲汉语的人往往会把“他双目失明”(he is blind),用英语说成*His two eyes are blind。
  3.另一种常见现象是动—宾结构,比如汉语中“吃饭”、“读书”、“跳舞”、“付钱”。按照英国人的讲话习惯,这些短语后的宾语应当省去。言以简洁为贵。但在现代汉语中,两字结构比如“眼睛”、“嘴巴”读起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因而取代了古汉语中的独字,如“目”、“口”。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学生常常说下面的蹩脚句子:
  *Let’s go and eat our meals. (More Natural: Let’s go and eat.)
  *They are reading books. (More natural: They are reading.)
  *Have you paid the money? (More natural: Have you paid yet?)
  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无可非议,但在英语国家人们一般不这么说。根据行为主义习得观点,旧习惯妨碍新习惯的养成。输入大脑中的母语语法机制作用目的语的顺利习得。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可以识别两种语言的异与同,同时能够预测或改正语言错误,这样使课堂教学更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4.在一种文化中正确、符合礼仪的语言,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错误的或不合礼仪的。在中国,两个陌生人之间聊天的有些问话,例如:多大了?结婚了吗?家里过得好吗?实属司空见惯。但在西方国家,一个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通常都被看作是个人隐私。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解释词、短语、句子的自身意义,还应当说明在何种情况下这些词、短语、句子的使用才是正确和得体的。正如贾彦德先生在《语义学导论》中所说:“词义是语言社会对各种现象概括的抽象的反映,它巩固了整个社会对各种现象的理性认识的成果;只从语义来理解语义是很不够的,要从外界(包括语言社会的各种自然条件)、从社会(生产、生活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等)来理解它”。
  
  三、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人类文化和语言都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在外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种文化和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文化与语言间的千差万别对语言的教与学起着消极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关联。文化异同往往导致语言异同,因此语言教学不能与文化教学截然分开。事实上,如果文化教学搞得好,语言教学水平就会明显提高;相反,语言教学质量就会受到作用。因此,语言教师应当处理好两种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把文化教学贯穿到语言教学之中,积极帮助学生克服本族文化和本族语造成的学习困难。
  
  参考文献: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贾彦德:《语义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