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给大学英语的启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向来以应试教育闻名 ,也因 “高分低能” 受到批评。但在国务院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 1999 ]9 号)和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7 ]21 号)推动下 ,经过几年的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终于出台了。新标准共分四个部分 ,九个级别 ,横跨小学、 初中、 高中三个层次 ,含指导思想、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等部分。尽管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但标准所体现出来的新意却让我们刮目相看 ,也给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不少启示。这些 “新意” 以笔者之见可概括为三点: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能力培养方面 ,新标准开宗明义 ,就是要 “改革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的倾向 ,加强 “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描述各个级别要求的时候 ,新标准没有设定各级别具体的语法规则、 词汇 ,而是要看学生是否 “能够[用英语]做某事” 。以八级(高中毕业) 为例 ,新标准要求学生“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划、 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 等。新标准全文 2 万 1 千多字 ,其中 “能” 就出现了 400 多次 ,设计者的用心可略见一斑。
    在提高素质方面 ,新标准对其内容的描述虽没有语言能力那么具体 ,全文也仅提到 7 次 ,但其认识已上升到 “公民素质教育” 的高度 ,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新标准认为英语学习不但是一个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也是一个 “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开发思维能力、 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并要求学生不但要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还要学会 “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为此 ,新标准专门对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 “文化意识” 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标准在 “课程目标” 、 “教材编写” 、 “实施建议” 等不同部分都提到了全面发展的问题 ,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此外 ,其创新之处还是在于它的评价。虽然新标准在 5 级、 8 级还没有摆脱政府部门主管 “终结性评价”的俗套 ,但它在评价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上却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撼。方式上 ,新标准提出要注重教学中听说读写的 “过程评价” ,并明确要求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提倡教师、 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要评出学生的 “成就感” 和 “自信心” , “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内容上 ,新标准要求根据标准的内容围绕 “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进行评价 ,要多出一些“具有语境的运用型试题” , “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 ,也不能出一些 “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设计者的意图十分清楚: 评价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不能只评语言知识的多寡 ,而是要看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     纵观此番基础英语教育改革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认识上的变化: 外语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它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语能力的提高与人的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进行;唯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外语教育的根本。用这样的认识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 ,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 ,已走过 20 多年的历程 ,克服了许多困难 ,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 ,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渐渐进入了一个 “应试化” 模式;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似乎成了教学的终级目标。不少教师因及格率高而受到褒奖 ,也有不少人因及格率低受到贬损。然而 ,就在我们因及格率、 优秀率提高而沾沾自喜或因其下降而垂头丧气的时候 ,社会的呼声却 “打乱” 了我们的 “正常” 教学秩序。那些通过了考试的学生并不能像社会所期待的那样真正掌握英语 , “听不懂” 、 “说不出” 、 “写不地道” 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联系处理不当。

   1. 交际工具与交际能力

    作为外语教师 ,我们常常乐道的是: 语言是交际工具 ,要与外国人交流 ,就要学好外语。这种看法没有错 ,但仅此而已却是远远不够。语言的确是交际的工具 ,但与其它交际工具(如莫氏电码)却有着本质差别。语言是人们思维和社会活动的产物 ,是一套有机的符号体系;它的使用与使用者的思维模式、 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一种外语的符号体系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 ,那么用这种外语进行思维以及同生活在这种外语社会中的人们进行交往 ,就是一种交际能力。学习外语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它的符号体系 ,还应理解操这种语言人的思维习惯 ,以及在这种语言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体系和文化传统。如果我们只是认为 “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认识就未免太简单。离开了思维、 文化和社会作为语境 ,话语可能失去其意义;语境错了 ,话语的意义可能完全改变。跨语言的交际需要掌握外语 ,但这种交际能力的获得则有赖于我们对这种语言所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和掌握。

  2. 英语与普通外语

   在我国 ,英语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 ,这话没错 ,因为我国政府并没有将其列入 “官方语言” 。但如果以此为理由 ,按照普通外语的要求 ,在教学大纲中设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 说、 写、 译能力” 的教学目的 ,那未免有些落伍。当今世界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中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入世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发展契机 ,然而能否抓住这些契机 ,无不或多或少地仰赖于我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而所有这些起码也是 “较为娴熟的” 听、 说、 读、 写、 译能力才能胜任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把英语当成一种 “公民素质” 不是没有道理的。关于高等教育而言 ,就算我们不把英语当成第二语言 ,也不能将其与普通外语混为一谈。

  3. 教学与考试教学与考试的联系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理论上都明白: 考试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成果 ,改进教学措施。大纲也明确指出要 “妥善处理测试与教学的联系” , “务必防止应试教学的倾向” 。 但是由于四、 六级考试成绩在教与学中的特殊地位 ,除极少数名牌大学外 ,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学生不敢 ,是因为不通过这门课的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 教师不敢 ,是因为教师年终考核 ,甚至提职、 涨工资都会与此挂钩。此外 ,由于担心学生过不了 CET四级考试 ,许多学校的非通用外语专业不得不延长学制 ,或改变招生对象 ,不再从非通用语种的高中生选拔学生。当然 ,这也不是说不应该考试 ,而是要认认真真地调整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 ,甚至可以效仿我国名牌大学的做法 ,让考试与教学彻底分离。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现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对各种挑战 ,我们不应再 “严防死守” ,而应认真反省 ,找一找自己的不足之处 ,锐意改革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附注:
1. 参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9 年修订本第10 页
21 参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9 年修订本第1 页。
31 参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9 年修订本第12 页。,英语论文英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