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博士生的英语水平不如硕士生 ,硕士生的英语水平又不如本科生。由于博士生、 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大致代表了至少七年前、 四年前和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准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一现象正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不过 ,尽管大学英语教师的不懈努力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们的整体英语素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相比 ,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依然严重滞后。浏览一下 1985 年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第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所写的论文 ,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做的改革努力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的环节展开 ,在教学法、 教学手段、 考试、 教材编写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 ,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的文章。何以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然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 ? 社会需求敦促我们做进一步深入冷静的思考。 大学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流水线的终点 ,对下线产品 “大学生英语” 瑕疵的批评 ,应落实到对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弊病的反思。追根寻源 ,解决大学英语的问题当从调整我国外语教学流程的设计开始。要治标 ,更要治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大学英语改革的症结并不仅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我们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深入思考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前的环节 ,更新观念 ,实现我国的外语教育指导思想和外语教育政策的改革。那么 ,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引起外语教育观念的更新呢 ? 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一、 “聋哑英语” 的症状在大学 ,病灶在中、 小学
“聋哑英语” 的起因在于错过了最适合培养听说能力的中、 小学英语阶段。而中小学阶段之所以没有给学生打好语音基础 ,主要原因是建国以来奉行的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之所以深深扎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 ,又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外语教育政策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极力改善 “聋哑” 状况(笔者十年前曾在北京市大学英语探讨会年会上提倡在精读课堂上推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十年来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充实也促进了这一发展 ,但毕竟大学英语只是外语教学的神经末梢 ,关于大多数在听说方面 “先天不足” 的学生 ,这些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常言道:“十年树人” 。虽然英语教学 “阶段侧重、 听说领先” 的准则已经为中、 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 ,但教育的周期 ,包括从中、 小学英语过渡到大学英语的周期 ,及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培养英语师资的周期 ,加之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均衡 ,使得这些努力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过 ,毕竟形势已经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 ,我认为大学英语不妨加强听说训练 ,使一部分学生先 “开口说话”,但要想根本治愈全体大学生的 “聋哑英语”,功夫却须下在中、 小学。只有更新了以阅读为主的教学观念 ,提高中、 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并相应地调整课堂教学措施与考试形式 ,那么除了偏远地区以外 ,大学毕业生 “聋哑英语” 的问题会先后在各地区逐步得到解决。
二、 教改的目标是 “增加量” 还是 “提高质” :对
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再认识就毕业生对英语的需要而言 ,一是所学知识不巩固 ,遗忘率高 ,二是忽略了能力培养 — — —既没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 ,掌握自主学习的措施 ,又没有教会语用能力。须知 ,如果记不住 ,学得再多也没用 ,况且以当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 ,大学英语课时之宝贵 ,授之以 “鱼” 莫若授之以 “渔” 更有意义。实际上 ,现行大纲所规定的 4 ,000 词汇本已经足够进行有效交际之用;换一个角度说 ,有多少在国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真正需要 8 ,000 乃至 10 ,000 英语单词 ?是否所有的行业都需要 9 ,000 相同的英语单词 ? 即便在 240 学时内教会了 9 ,000 单词 ,学生平常只要不用 ,考试过后很快就会部分地遗忘 ,岂不造成极大的时间、 精力、 人力、 物力的浪费 ? 知识不在多 ,关键是学会。只要掌握了学习措施 ,毕业生随时可以根据工作或专业需要通过自学扩大所需领域的词汇量。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就是这个道理。然而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措施 ,一有困难 ,仍然离不开老师。无论是考四、 六级还是考研、 考博 ,总有大批学生需要依赖辅导班 ,以为上课听讲才是学习 ,老师说了心里才有底。在通常有几百人的辅导班大课堂上 ,再高明的老师 ,也绝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可学生也是无奈 ,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自我 “修行”,没有辅导班就不会复习。从这种情况看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不应是单纯灌输知识 ,而应是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大学英语本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 ,不是灌输更多的知识 ,而是培养扎实的语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学和用不可分离 ,并非 “在校期间学习英语、 毕业之后使用英语”,而是边学边用 ,在用中学 ,学中用 ,教、 学、 用三者结合。同样的道理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就不应单纯求 “多”,而应求 “实” 。
三、 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模式的观念。 突破精读课的羁绊如果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或主要教学目的 ,教学的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很多教师都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毛病中看到了过度强调精读课影响的负面作用。顾名思义 ,精读求精求准 ,是学习英语知识的主渠道。因此 ,学生养成了逐字逐句抠英文词句的中文释义、 视幅窄、 唇读、 默读、 以精读的方式对待一切阅读任务等不良阅读习惯。同时 ,由于阅读量有限 ,所学的词汇句型知识未能巩固 ,边学边忘 , “费时多 ,效率低” 就不奇怪了。须知生活中的阅读并非单一的精读。大多数情况下首先是大量略读、 跳读、 有选择地读 ,之后才有必要针对少量的信息采取精读方式。况且生活中精读的目的不是语言而是含义。如果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素质能力而不是单纯增加知识 ,那么大可弱化以学语言为主要目的的精读课 ,模糊精读与泛读的界线 ,加大阅读量 ,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扩大词汇量。是否应考虑将基础英语课改为在教师指导下应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或探讨活动的各种实践课 ,如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专业阅读、 文学欣赏、 社会文化掠影等 ,而不是以语言为目的的“高级阅读” ;或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国际会议 ,模拟商务谈判、 模拟法庭等 ,而不是 “高级听力” 或 “高级口语” ;抑或是以任务为核心的探讨实践课 ,每项任务都包括确定主题、 收集资料、 略论问题 ,帮助同伴 ,写探讨报告等活动 ,听说读写一齐上 ,把学习延伸到教室外 ,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并给他们以语用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 ,教、 学、 用有机地结合 ,做到扩充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
四、 大学英语教学不必追求全国统一
信息时代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以中国之大 ,大学生人数之众 ,他们在入大学时英语水平、 文化素质、 奋斗目标、 专业需要都可能天差地别 ,加之各地大学专业设置与师资水平的差距 ,各个行业与单位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异同 ,全国统一的教学思路不仅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经济的。如果定要全国统一 ,难免会引出形式主义的后果 ,造成既没能达到各校本可以达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 ,又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更糟糕的是 ,有导致学生厌学的危险。例如近年来一些院校在开发本校四、 六级考试的探讨中发现 ,如果忽略本校的特点与教学要求 ,过分追求比四、 六级统考更难的效果 ,反而会导致考试项目流产。因此 ,实事求是地承认差别 ,提倡多样化要求 ,反而可能带来高效率的结果。应针对不同的院校甚至院系设目标 ,根据不同的人群定要求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在所有学生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 ,应对专业人员要求高一些 ,对一般人员要求低一些 ,对博士要求最高 ,硕士次之 ,本科、 专科生再次,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