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有的同声传译探讨主要可以分为技巧探讨、教学措施探讨、理论探讨和行业略论四个方面. 本文 针对现有同声传译的探讨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一个同声传译探讨的系统教学模式. 1 引 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 美国ABI (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企业调查发现, 2017 年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以及软件和网站本地化在内的语言翻译市场规模达到227 亿美元. 同声 传译在市场上的火热也带动了对同声传译的探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对于同声传译方面的探讨论 文数量迅速上升,凸现了学术界对这一独特领域的关注. 本文收集了1999~2017 年间中国期刊网核心 期刊目录下所搜索到的54 篇对于同声传译论文(这些论文来自于《外语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 国翻译》、《外国语》等期刊) ,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同声传译的探讨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研讨未来同声 传译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2 现有同声传译探讨的整理 通过对57 篇文献的探讨目的、探讨对象和探讨内容的对比略论,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对于同声传译 探讨可以分为4 类:同传技巧探讨、同传教学探讨、同传理论探讨同传行业略论. 其中,技巧探讨比例最 高,约占35 % ,其次是教学探讨,约占33 %;理论探讨与行业探讨则分别占15 %与17 %. 从分类结果看, 这种分类可以涵盖大多数对于同声传译的探讨. 当然在探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论文涉及多个类别,比如 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教学指导,又有对译员训练的建议. 这可能是由于同声传译探讨的各个构成之间关系 度比较大,难以截然分开. 为了便于归纳整理,本文根据这些论文的主题将之划分在相应的类别上. 结果 如表1 所示: 211 同声传译技巧探讨 关于技巧的探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是针对翻译内容的处理方式研讨,众学者根据同声传译的特征总结了在具体内容翻译过程中所 要把握的技巧. 例如,周青根据释意学派的基本原理,指出同传过程中不必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要追求正 确的传达讲话者的意思[1 ] ;杨承淑从经济性准则出发,提出在顺译的基础上操作的通则以及各语言组合 的个别特质[2 ] . (2) 是针对同传中时间及译员自身的限制,提出解决措施. 例如杜争鸣和孟祥春在讨论听译时差与 同声传译过程中各种因素及传译质量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综合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技巧,避免消 极等待,主动争取时间,从而提高翻译的总体质量和听众满意度[3 ] ;杨梅和蒋婷则认为注意力分配、记忆 以及推理问题是造成同声传译译员误译的主要认知原因[4 ] . (3) 主要研讨实践技巧,徐东风建议利用同传的常用技巧ABCD(即,预测、顺译、纠正和推迟) 和同 传遵守的准则EF(即效率和信息等值) 来指导同声传译[5 ] ;王建和杨炳钧则研讨了法庭口译工作当前的 困境与发展前景[6 ] . 212 同声传译教学探讨 同声传译教学可以细分为四个部分: (1) 介绍课堂教学的经验及措施,例如,马继红建议宜采用交际法教学,通过补充直观材料、丰富授 课措施等手段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其实战能力[7 ] ;鲍川运认为应该按课时量、学生程度,实事 求是,因人施教,制定比较实际,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8 ] . (2) 研讨如何将实践经验引进教学中,例如,柯克尔根据实践经验对同声传译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 师素质提出了要求与建议,作者提到现在的“教材缺乏符合实际的语言表述内容”,所以“阅读材料和练 习中提供的参考译文应突出口译的特点”,关于教学作者认为应从“数字重点”、“记忆练习”、“一句多 译”、“角色扮演”展开[9 ] . (3) 围绕着同传教学中的教材与辅助设备使用问题,例如,张燕指出口译教学必须通过现代化语言 实验室这个综合教学媒体的特殊的设施才能强化训练效果,提高口译质量[10 ] . (4) 谈的是译员自身的训练培训,例如,仲伟合根据Daniel Gile 对于口译理解的公式“理解= 语言知 识/ 言外知识/ 略论”以及“成功的口译= 口译的技巧/ 理解/ 职业原则的应用”推导出新的公式,“译 员应掌握的知识= 双语知识板块/ 百科知识板块/ 技能板块”,强调了百科知识的重要性[11 ] . 213 同声传译理论探讨 同声传译理论的探讨论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介绍西方的相关探讨,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苗菊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西方翻译的实证探讨,指出实 证探讨的措施是对翻译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描写、略论的措施,是建立在观察翻译 活动的现象、获取有用可靠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12 ] . (2) 回顾中国同声传译探讨,例如胡庚申和盛茜从理论性探讨、技巧性探讨、教学训练探讨概括的介 绍了90 年代国内的同传探讨[13 ] . (3) 专门探讨某一要素对同声传译的作用,如张威认为完善探讨设计,加强跨学科探讨意识,可以进 一步廓清记忆能力与口译活动的联系[14 ] ;林巍则对同声传译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涉 及的主要问题有特殊能力的开启、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建立、思维模式的转换、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等[15 ] . 214 同声传译行业探讨 同声传译行业探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内容: (1) 对于同传市场的探讨,例如,王恩冕通过对北京同声传译市场调查,用数据比较翔实与信服的给 出了同传的市场状况、同传服务的供给、译员认证的情况[16 ] . (2) 关于译员本身的研讨,特别是对于译员的角色及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关于前者,刘林军阐述了同 传译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认为“话语基调在音系P字系层面的体现要求译员在如实传译讲 话者发言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在语音、语调乃至音质、音调和音量等方面都尽量与讲话者一致”[17 ] . 对 于后者,张海霞认为应该“在实际的训练中培养译员的自信心”,“端正对待错误的态度, 学习自我纠错 的技巧”“, 减轻压力, 增强应付紧张的能力”[18 ] . (3) 对于职业发展要求,只有一篇论文,黄友义和黄长奇,提出要建立翻译行业的准入制度,建立同 传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及倡导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19 ] . 从现有的探讨来看,近几年以来,对于同声传译的探讨已经非常多,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同声 传译的理论、技巧、教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同声传译的探讨还不够 深入,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探讨范式“, 当前同声传译的探讨范式还不能满足同声传译理论探讨进一步深 化的需要”[20 ] . 具体来看,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从探讨措施上看,理论探讨较多,而实证探讨相对缺乏. 西方口译记忆探讨已突破这一阶段,出现以 实证探讨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趋势. 而中国当前的口译探讨基本上还滞留于单纯理论说明的层 次,虽然一些探讨人员已经尝试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具体的口译技巧以及教学措施,但是这些探讨尚 未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尚未运用规范的社会科学探讨范式来研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探讨之间的 联系. 当然,从发展趋势来看,十年来国内的同声传译探讨已经逐渐摆脱之前只重理论探讨而实证不足 的毛病,这方面的探讨也逐渐丰富起来. 从探讨对象上看,目前探讨偏向于口译技巧等和实际关系非常密切的方面,而关于行业发展趋势、 职业规范等理论性强或难以论述的课题则涉及较少. 这当然与同声传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关. 由于做口译的经济回报远远高于口译探讨,很多拥有第一手口译资料的口译从业人员大多忙于从事口 译实践,而没有时间从事探讨工作,更不用说从理论层次思考同声传译行业市场的发展设想以及制度建 设问题. 尽管如此,应当看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同声传译领域整体上尚未成熟,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来 看,一套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标准,规章制度、监督标准,才是支持同传行业良性成长的必要基础. 因此,对 于众多关注同声传译领域的实践人员和探讨人员来说,应当把更多的视线投向这一探讨对象. 从探讨内涵上看,同声传译探讨本土化还不够充分. 西方同声传译的探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 后,其学科探讨无论在历史、经验积累、理论深度、措施等方面都领先中国在相关方面的,英语论文范文,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