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级运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其中很多都是涉外行业。对外交流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就是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异同。如何在对外交流中克服这一障碍,从而使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高效,就成了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作了初步的研讨。 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运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定位是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提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运用为目的”的指导方针,强调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并能正确评判、借鉴及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然而,由于近几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的猛增,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有限的师资力量,英语教学仍因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综合技能而相对忽视了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文化及其价值的批判意识与能力。教学中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相互割裂,致使教学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具有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相当一部分学生过度关注各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常依据考试来确定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因而他们往往忽视文化学习和价值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英语学习的动力就是考过A,B级。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英语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A,B级的通过率及优秀率,致使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与答题技巧的传授,而未能充分重视如何合理地批判和借鉴外族文化及其价值观。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进入了恶性循环,教师没有了教学热情及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语言的学习实质上是文化的学习。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载体与所载内容密不可分。学习一门外语,同时可以学到特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传统。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曾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观念,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来培育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这虽然是针对本科大学英语教学而言,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同样适用。《基本要求》中强调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础与运用并重,这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语言学家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Hymes 提出的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s what to whom and when)。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法国语言学家梅耶(Meillet)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频频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你认为是对人家的关心(如询问收入),却无意侵犯了他的隐私;你以为是谦虚(如用 “过奖”、“哪里哪里”之类回应外国人的赞许),别人却误认为是在怀疑他的判断;“龙”在汉文化中是那样高贵神圣,而在英语中却常常象征凶残险恶和狡诈虚伪,如此等等。沃尔夫森(N.Wolfson)说过:“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关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这就提醒我们,英语教学所训练的知识技能,不仅要在形式上“正确”,同时也要在文化上“得体”,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发展涉外交际能力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与手段。反过来,掌握了足够的外族文化又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学习阶段,除了要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外,适当导入英语社团的一些文化内容,尤其是英美等国的文化十分必要。这样不但能使教师保持长久的教学热情,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枯燥氛围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满足学生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也不高,其原因主要是学、用脱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运用型人才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会从事服务性行业,像外事旅游接待、宾馆服务等,因而某些英语文化项目,如饮食习惯、风俗礼仪等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毕业后职业岗位的要求。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一体化” 已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什么都能纳入到“一体化”的框架中,如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等。但文化是绝对不可能“一体化”的,文化异同将始终存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语言社团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流。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刻刻不忘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第一,端正认识,克服偏差我们许多的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 “重教轻育”的思想,认为英语教学只需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语法点、句型结构以及答题技巧,考试得高分,能通过A,B级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英语论文题目,从来都不关注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外族文化信息,更别提帮助学生正确评判外族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了。殊不知,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知荣辱”的合格人才。第二,扩大知识面,加强文化素养英语教学与其他的专业学科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除了对英语语言本身有扎实的功底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媒介最大限度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改进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第三,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措施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英语论文范文,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英语教学片面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无文化”顽疾才能得到治理。的确,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只关注语言层面的略论与理解的教学措施,而采取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我们都知道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中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谓的“文化内涵词”。另外,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解该词的用法外,还应将其文化内涵及外延与本族语中对应词汇作比较,指出它们的差异,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运用。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就能在与外方人员交流时,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感谢。第四,通过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异同除了课堂教学中贯穿文化的导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专题讲座,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较系统地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当前尽管已基本上成为一种世界“普通话”,但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际者在语用习惯上差别很大,在具体的语用场合应做到“量体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