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与活用一直被用来描述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不同水平。认知型词汇和活用型词汇也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习者的词库中两种不同的词汇体系。文章从语用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词汇认知与活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引言 许多学者认为,在语言学习者的词库里,存在认知型和活用型两种词汇。并且活用型词汇小于认知型词汇并从认知型词汇转换而来“]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直观的判断以及对词汇量的各种评估。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发现,语言使用者,尤其是儿童,总是先接受并认知词汇,才能使用这些词汇。尽管词汇探讨者坚持认为应该把认知型词汇与活用型词汇区分开来,但本文认为,要给词汇认知与活用一个明确的定义几乎不可能,将词汇分为认知型与活用型只不过是为了略论方便,绝非指在学习者的词库里,就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词汇体系。本文旨在从语用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描述词汇的认知与活用这两个概念,并试图利用作用描述和界定这两个概念的一些因素来略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 二、认知与活用 为了描述词汇的活用与认知,以及阐释两者间的距离,词汇探讨者引入了“熟悉程度”这一概念。对词汇熟悉或认知的不同程度是难以觉察的,而且这种程度是逐步加深的。其最初的认知程度为第一次接触一个单词,在某一语境中可以辨认该单词,等等。而较高的熟悉度,即接近活用的认知水平,表现为掌握该词的发音、拼写、各种不同意义、以该词为中心的各种搭配及其用法。区分词汇的认知与活用及界定二者之间的距离,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确定对一个单词熟悉到了何种程度才不算是认知,而是活用,或者是熟悉到了何种程度,认知才能 转换为活用。关于词汇习得,Clark[1]( “”通过她的实验发现,儿童在母语学习过程中,当他们第一次听到一个单词时,他们的理解陈述使他们能够在随后的活动中认识到他们在听同一单词。但只有这个单词在多次重复后才能被认为是进入了儿童的词库,而这还并不等于这个儿童已学会活用该单词。Belyayev[2]( ” 认为外语学习者也会表现出同样的习得过程,只是外语学习者重复单词的机会比儿童要少得多。此外,Swinnery[3 所做的实验表明,以前学过的语篇在词汇的习得过程中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习者对新词的反应及反应的速度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以前是否见过与其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单词。例如,如果在认知spider之前已被要求认知insect或bug,那么对spider的认知则变得容易的多。因为这三个单词属于同一语义网络,很可能在一个人的心理词库中被存放在 相近的位置,因此容易被检索到。但是词汇的认知和活用过程就不同了。Brown和M cNeill“ 的ToT 实验证明认知单词时,似乎并不需要单词的完整形式,但活用过程却需要更为完整的信息。因为在ToT 实验中,受试者大脑中储存的词汇的部分信息无法使他检索到该单词。但在有的情况下,这一类单词却可以被检索到。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有的单词处在认知与活用之间的门槛上:只要有了恰当的环境,一些认知型单词可以演变成活用型单词。从上述讨论得知:第一,认知与活用间的距离与对词汇的熟悉程度联系密切;第二,认知单词要经历许多不同阶段,这些阶段逐步引导学习者来到认知与活用的交界处,并最终进入活用过程。至此,我们可以假设:词汇习得是从认知到活用的渐进过程。但Keeney 和W olfe(1972)却在他们的实验中发现,受试者(3岁儿童)在随意的讲话中几乎可以准确地活用一条语法规则,而对该规则的认知却十分有限。因为认知和活用并非两种孤立的状态,认知到活用也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两者之间交互重 叠,相互依赖,并且有同步发展,螺旋上升的可能。 三、活用与模仿、重复和理解 为了准确地描述认知与活用问的联系和距离,有的探讨者建议把两者间的距离分为若干段,如模仿、重复和理解,下面谈谈这几个相关的概念。Clark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学习主要是靠自动模仿(模仿的第一阶段)。Belyayev[23认 为,在外语学习中,重复的过程发生在认知与活用之间。这种重复过程是对所听到与所读到的语言材料的积极复原。如果这种对语言材料(主要是词汇)的积极复原(即重复)与吸收同时发生,那么这种复原过程就会激活记忆,达到活用。也就是理解与重复阶段在前,活用阶段在后,英语毕业论文,没有理解与重复也就没有活用。 BloomEs~用实验表明,儿童无法重复他们在头一天已经无意识地使用过的单词,这是因为在要求他们重复时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关的语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境,而在头一天他们是处在恰当的语境中。在这一特殊例子中,活用又先于模仿与重复。以上讨论说明,我们无法确定模仿、重复、理解与活用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确切位置及其顺序;同时也说明:一方面,认知先于活用,两者 之间的距离较大(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认知与活用所依赖的是不同的语言信息),这一观点同时还为下面的看法提供了依据,即认知与活用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大脑对它们的处理过程与措施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大家虽然都承认认知先于活用,但两者间的距离并不太大,因为模仿、重复、理解和活用是可能相互重叠的,而且这种距离根据不同的语言或超语言因素还在不停地变化。 四、认知型词;I2与活用型词 I2及其评估 M eara ”认为,英语毕业论文,认知型词汇只有外来的刺激才能将其激活,即认知型词汇是只能认出或听懂的词汇;而活用型词汇不需要外来刺激,其他单词就可将其激活,即不需要看到或听到,学习者就能在写作或讲话中使用的词汇。这一观点与Clark 的观点相符,即认知型词汇与活用型词汇所依靠的语言信息并不相同,属两类不同性质的词汇。那么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词汇量之间的比例又如何呢?有关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认知型词汇量比活用型词汇量大一倍n 。而Chamberlain (1965)认为,一般的英语国家人士的平均认知型词汇量为活用型词汇量的五倍。这表明,认知型词汇量与活用型词汇量之间没有绝对的静态的比例。另一些探讨结果显示,认知型词汇与活用型词汇之间的距离会随着活用知识的缓慢增加 而缩小。Morgan与Oberdeck(1930)对大学德语系的学生(第一期)的测试结果表明,认知型词汇与活用型词汇之间的距离很大(约为一倍)。在实验最后阶段,虽然两类词汇量均在继续增加,但活用型词汇却增长得更快一些,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与实验初期比较起来小得多。Seashore和Eckerson也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 的母语认知词汇量为61 000、活用型词汇量为57 000。 三种不同看法:第一,认知型词汇量比活用型词汇量大得多(两倍甚至更多);第二,尽管认知型词汇总是大于活用型词汇,但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在学习中缩小;第三,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无显著差距,两种词汇量几乎相同。笔者认为,第 一种看法过分夸大了两者的距离,第三种又过分缩小了差距。在笔者看来,真实的情况可能介于第二和第三种之间。这是因为作用认知型词汇与活用型词汇评 估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超语言方面的。下面列举几点。 1.词汇的类型 许多词汇测试都以词典或词表为基础。因此选择的词典范本好坏、词典的大小,以及所选词汇的难度都会作用对两种词汇的评估。Seashore与Eekerson所组织的测试就是这种情况。他们为测试准备的词表就是由受试者既能认知又能活用的“核心基本词汇”和少量的低频词组成的。而这些低频词对受试者来说,既不 能认知,也不能活用。因此这种选择词条的措施必然会作用对词汇的评估:因为受试者要么既认识又能活用这些单词,要么既不能活用也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认知与活用之间的距离自然就小。Nation口 设计了一些选择恰当的词条的标准,包括范本来源、测试词条所涵盖的派生词、高频词的选择、对词表的代表性的检验等。这些标准的使用或误用都会直接作用到对词汇量的正确或错误评估。 2.测试的评分 . 另一个作用认知型与活用型词汇评估的因素就是测试方式。有的探讨者把标准定得很低,如Hartmann认为,在测试认知型单词时,只要受试者的答案可以表明他对某一单词的意义略有所知,那么这一答案就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认知型测试评分标准宽的情况下,如果活用型测试评分标准严,那么二者之间的距离自然很大;反之则距离就小,甚至会出现活用型词汇量大的局面。 3.回避概念 回避概念指受试者在词汇测试中对语言现象的控制。例如,受试者可能会因语言以外的原因有意识地回避使用一些他认识的单词(例如某些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