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英语情态助动词语义与结构的对应联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点探讨情态助动词语义实质 ,研讨语义结构对应联系 ,并从新的视角论证了易仲良教授的将 M / - Ф作为情态语法范畴的标记式是合语法性的。
      一 情态意义情态的定义,是与莱昂斯(Lyons) 分不开的。他认为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对语句或语句描述情景的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局限于情态助动词,像词语rankly、 fortunately、 possibly、 wisely 等都表达了情态。他还指出,关于话语情态的理解,语言中的主观性有着最为重大的联系。帕尔默( Palmer) 也认为,情态涉及了话语的主观性,甚至认为主观性是衡量情态的基本标准,所以他将情态定义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夸克(Quirk)认为,情态是指 “说话者对某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所作的一种判断” 。而我国学者李基安则认为:“情态是指说话者对命题的真实性的判断。在客观上,真实性通常只有两极,不是即非。但在主观上,说话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或信心而游离于是非两极之间,说出来的话便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情态意义就是这是与非之间的度,是说话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缺乏信心的表现。 ”情态助动词之所以被冠以这一名称,原因之一是这类助动词,除了表示其他意义,几乎都能表示情态意义。受莱昂斯等人的作用,由布斯曼编辑的 《语言与语言学辞典》 也给情态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情态表示了说话人对所说话语内容的态度。它不仅指形态上构成的语气,如陈述、 虚拟和祈使语气,还可以是不同的语句类型,如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与情景因素相配合,情态可以通过一本文出自,英语毕业论文,在/英语毕业论文与留学生论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如果需要原创英语论文,英语论文范文,英文论文请关系 QQ:949925041系列的形式和词汇手段来实现: (a)动词的形态语气; ( b ) 词汇, 如句子性状语 ( hopefully ,maybe) ,情态助动词(can、 may) ; (c)句法手段,如用would和 have to 所作的解释结构。这个定义,反映了目前对情态意义的主要认识。但究竟什么是情态意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其原因是:一是情态的探讨缺乏理论基础,二是探讨的角度不同。情态意义分别具有哲学概念、 语义概念和句法概念,探究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情态进行了探讨,它们涉及了传统语法、 语义学、 转换生成语法、语用学、 符号学、 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等。尽管情态的表达法多种多样,但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情态意义是一个语义范畴。传统语义学中,对情态词语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歧义性的:在同一情态助动词身上,可能会有两种意思,即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而且这两者的意思并不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多义性的:这种观点,是目前情态探讨中的主流观点,它反映了人们情感的多样性;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单义性的:情态助动词有一个意义共核,它所有的真实意义,都从这个共核意义衍生而来的。句法律关于情态的探讨,则注重对情态助动词的探讨。在英语中表示情态意义的主要形式,是情态助动词。因此,大多数语言学家在探讨情态意义的时候,一定会略论情态助动词的语义。李基安采用成分渐进模式来略论情态助动词的意义。他认为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意义成分和意义渐进。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1)意义是一个含多个成分的组合体; (2)意义成分的增加或减少,会造成意义由弱至强或由强至弱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会导致意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上述因素,注定了英语情态助动词具有复杂性,使语义描述很难达到准确性,因而语言学家们试图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以构成一个框架,来确定情态助动词的意义。
       二 情态助动词意义框架及情态 语法范畴的标记式情态意义既然存在,并有其存在的形式,而且需要描写,所以不但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以增加语言描写的一致性。尽管情态语义复杂,很难达到准确性地描写。但易仲良教授认为:应当把含情态助动词的动词短语,看做是那个短语内的主动词的一种语法形式。如同 Palme ( 1965 , 1975) 认为拉丁语 amavisset 是AMO的一个形式,would have been taking ,应是 take的一个形式,这一形式中助动词的顺序是相对固定、 完全语法化(fully grammaticalized)了的。T ake 的这一语法化了的形式中,用了过去时态的 will 以及have、 be三个助动词。大家公认,be / ing 是进行体标记式,have / - en是先联式(现在多数人还称为完成体)标记式,惟独将情态助动词打入另册,排斥在动词的语法范畴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 不科学的。易教授认为,尽管由于情态语义的复杂性,造成了情态助动词多元性的事实,但我们完全可以用M代表任一情态助动词,用 - Φ表示零词缀,从而概括出英语动词情态语法范畴的标记式为 M / -Φ。上面提到的 take 的 would have been taking 这一形式,就是动词 take 的时态、 情态、 式态、 体态四大语法范畴的标记式,按语法化顺序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具体程序是:take be / - ing  # be taking have / - en  # havebeen taking M/ - <(用will代M)   # will have been tak2ng - ed (will 的过去式为不规则的would)# wouldhave been taking.就这样,最后结合成take 的一个表示多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这种略论,不仅明确了M / - ? 作为动词情态语法范畴标记式的地位,也为 Palmer 将would have been taking 看做take 的一种形式的观点找到了形式推导的理据。因此,易教授认为可以明确界定:英语中,情态的句法律概念,指英语动词的情态语法范畴,并将这个语法范畴的标记式定为 M / - Φ(M 代表任一情态助动词,用Φ表示零词缀) ,它的语义实质,是一个抽象、 概括、 中性、 含最广泛的对于动作或状态实现可能性的语法意义。
    Langacker 认为: “语法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序列,它们对应于各自的语义结构。 ” 语言的各种语法结构的形成,是由于现实的同构性和语言系统的相对独立性(石毓智提出两项基本假说) ,即一方面, “句法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影” ;另一方面,一种语言的语法一旦形成,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是一个有机体”,即系统里不同的具体结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系统,并作用着原有结构的变异和新结构的形成。这两点相互依存,形成了辩证联系。 “可以设想,没有语言之前的原始交际是无所谓语法的,其信息的组织和表达直接决定于认知的视点、 过程和所表达的经验世界的结构。这种原始交际的长期发展的结构,所包含的现实规律在语言中固定下来,就成为了语法” 。石毓智辩证地认为 “句法格式同语义结构之间的确存在着对应联系” ;同时又不能因此完全否认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法系统。事实上,一种语言的语法一旦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有了自调节、 自组织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系统行为动作,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为一个新语法手段的加入,往往会引起相关现象的变化。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几种相关的语法范畴又会互相作用。如果语法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有机体”,没有系统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只先靠同语义结构形成对应联系来形成自己的结构,就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现在让我们研讨一下情态助动词的语义是怎样对应于它的结构的。1. M / - Φ结构与以主观性为核心的中性情态意义相对应。所谓中性,指的是 “是” 与 “否” 之间的意义中间状态,即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区域。如果说 M / - Φ结构的情态意义是以主观性为核心的话,那么非情态助动词表达式所表情态意义则是客观性的。这一观点就能为下列例句的正误提供理据:(1) John is willing to come , but he can’ t .※(2) John’ ll come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