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教育部不断要求各高校加大运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涉及到教学方面,英语毕业论文,就是强化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环节.[1]在这一大背景之下,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也应当逐步地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写作的每一堂课,都无不与各式各样的语篇打交道.一个写作语段或语篇的完成,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不是光让教师写,让给学生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思想,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独立完成英语篇章的写作.然而,如果一开始就完全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自主写作,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仍旧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下笔.诚然,造成学生们写作环节薄弱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极为复杂.胡壮麟(2017)曾提出,写作课的老师都强调学生的作文应当主题突出,行文流畅,前后连贯.这便需要应用语篇略论中的许多探讨成果.以往的英语写作教学往往偏重修辞和语法方面的训练,英语论文题目,忽略体裁和体裁略论.[2]因此,越在此时,就越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他们所面对的各种语篇,需要把语篇略论作为必要手段.换言之,语篇可以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主题思想,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始终有一种“大作文”的概念存于脑海之中.李颖超和张文鹏(2017 年)撰文指出不少学者对大学英语写作从词汇、语法到语篇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建立语篇形式的逻辑结构和布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两个方面.[3]针对问题,就应当对症下药.笔者从事英语写作教学多年,拟从衔接和连贯角度出发,结合着写作范文,试析下就建立语篇略论框架来增强课堂互动的一点教学实践问题. 2 从语篇略论到衔接和连贯
2.1 语篇略论概念的引入 1952 年,美国学者 Zellig Harris 在杂志 Language 上发表了一篇名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此后,DiscourseAnalysis 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探讨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究性的探讨.1985 年,由荷兰语言学家 van Dijk主编的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正式出版,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4]Discourse Analysis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进入中国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5]Guy Cook(1998/2017)曾根据不同的目标、探讨措施、理论来源、探讨重点等把 discourse analysis 分为 3 种学派.[6]在这其中,英美学派(the British American school),主要活跃在运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出发点和注重点都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而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便属于该学派探讨的主要内容.[7]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与其夫人哈桑合著的 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提到,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一个语段能不能被称为语篇,主要得看它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整体,而这种整体性在语言中必然有所体现.他们认为,一个语段能否称为语篇的标准之一,是语段是否具有语篇特征,包括结构性的语篇特征和非结构性的语篇特征.结构性的语篇特征是指句子本身的结构,而非结构性的语篇特征是指在不同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联系.而这其中,连贯是重要的语篇特征,一个语篇中的句际联系必须是连贯的;衔接手段的应用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试析语篇略论对英语写作互动式教学的帮助张 歆(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摘 要:英语写作的每一堂课,无不与各式各样的语篇打交道.本文试图借助国内外语篇略论探讨中对于衔接和连贯概念的部分成果,结合着一篇写作范文,试析下如何以此角度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构建语篇略论的写作思维框架,来解决增强课堂互动教学效果中所遇到的一些实践问题,以期望对业内同行做出一些有益的提示或启发.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略论;英语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渠道之一.[8]也就是说,衔接能够有效地促进语篇的连贯.二人在谈到“衔接”时明确指出:“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s a semantic one; 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也就是说,“衔接”是语义的概念,指的是语篇中存在的意义联系,正因为有了衔接,小句才能构成语篇.[9]
|